百词典

《塞上曲·胡风略地烧连山》

时间: 2025-05-02 14:51:01

诗句

胡风略地烧连山,碎叶孤城未下关。

山头烽子声声叫,知是将军夜猎还。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4:51:01

塞上曲·胡风略地烧连山

作者: 戎昱 〔唐代〕

原文展示:

胡风略地烧连山,
碎叶孤城未下关。
山头烽子声声叫,
知是将军夜猎还。

白话文翻译:

胡风轻轻地扫过,山上燃起了火焰,
孤零零的城池还未攻下。
山头上烽火台上传来阵阵烟火信号,
我知道将军正带着猎物归来。

注释:

  • 胡风:指来自北方或西方的胡人(即外族)的风,象征边塞的气候和环境。
  • 略地:轻轻扫过,意味着风的力量较小。
  • 碎叶:指落叶,形容秋天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气氛。
  • 孤城:指边塞的城池,孤立无援。
  • 烽子:烽火台上的信号,通常用来传递军情。
  • 将军:指边疆的军事指挥官。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烽子”是古代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尤其在边疆防御中,烽火台通过点燃信号火焰来通知军队情况,常与战争和边塞生活相关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戎昱是唐代的一位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描写边塞风光和军事生活,具有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唐代,正值国家边疆多事之秋,胡人侵扰频繁,诗人通过描绘边塞的景象,表现了对将士勇敢作战的赞美以及对安定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塞上曲·胡风略地烧连山》是一首描绘边塞生活的诗,诗人通过生动的景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边疆战士的生活和气氛。开头的“胡风略地烧连山”直接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战火纷飞的边疆世界,胡风的轻拂和山上的火光形成鲜明的对比,营造出一种紧张和不安的氛围。接着,诗中提到的“碎叶孤城未下关”则让人感受到孤城的无助与悲凉。最后两句通过“山头烽子声声叫”,展现出将军归来的场景,显示出战士们的勇敢和忠诚,暗示了胜利的希望。整首诗情感真挚,层次分明,既表达了对战争的敏感,也传达了对将军和士兵的敬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胡风略地烧连山:胡风轻轻扫过,连绵的山峦上燃起了火焰,描绘了边塞的荒凉与战斗的气氛。
  2. 碎叶孤城未下关:孤零的城池仍未攻下,反映出战争的艰辛和城市的孤立无援。
  3. 山头烽子声声叫:烽火台上不断传来信号,暗示着战事的紧迫和即将发生的事情。
  4. 知是将军夜猎还:推测将军带着猎物归来,表现出对将军战斗力的认可和对胜利的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胡风比作一种不安的力量,隐喻战争的侵扰。
  • 对仗:前两句和后两句形成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烽子声声叫”,让烽火台似乎具有了生命,增强了紧迫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边疆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关注、对边塞士兵的敬仰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诗中所蕴含的英雄主义精神和对国家的忠诚,使其成为边塞诗中的经典之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胡风:象征外敌的侵扰,暗示边疆的动荡。
  • 孤城:代表边疆的孤立与无助,反映战争的惨烈。
  • 烽子:象征信号和希望,暗示战士们的英勇和将军的归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胡风略地”表现了什么情感? A. 宁静
    B. 紧张
    C. 快乐
    答案:B

  2. “碎叶孤城未下关”中“孤城”指代什么? A. 诗人的家乡
    B. 边塞的城池
    C. 战争的胜利
    答案:B

  3. 诗中提到的“烽子”是用来做什么的? A. 传递信息
    B. 装饰城池
    C. 进行祭祀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高适的《塞下曲》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对比,两首诗都描绘了边塞的壮丽景象,但《塞上曲》更侧重于战争的氛围和边塞士兵的生活,而《登鹳雀楼》则表现出一种宽广的视野和壮志未酬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相关查询

汉宫春 谒金门·帘漏滴 行香子(雪后闲眺) 水调歌头 送崔峒使往睦州兼寄薛司户 送人入金华(一作赠别东阳客) 送李秘书往儋州 送薛尚书入蜀 酬诸公宿镜水宅 同韩员外宿云门寺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专心致志 洲岛 慧中秀外 光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首字旁的字 母字旁的字 耳刀旁的字 举枉措直 基础 瑜不掩瑕 至字旁的字 风檐寸晷 裁截 惜吝 入字旁的字 厮猥 包含酣的成语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