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3:20: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3:20:54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在汉朝的历史上,和亲的策略显得拙劣。
国家的安危依赖于明智的统治者,
而这安危却寄托在妇人之身上。
难道仅凭美貌,就能平息外族的骚扰吗?
在地下埋藏的千年尸骨,谁又能辅佐君主呢?
作者介绍:戎昱,唐代诗人,作品多描写历史和现实,风格多元,常有悲悯情怀。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唐代,反映了对历史上汉朝和亲政策的反思,借古讽今,表达对国家治理的忧虑。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深刻的思考,展现了对历史的严肃反思。诗的开头通过对汉朝历史的评价,指出和亲策略的失败,反映出历史的教训。接着,诗人通过“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揭示了国家安危与女性角色的复杂关系,表现出对传统观念的质疑。尤其是“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诗人质疑美貌是否足以对国家安全产生实质影响,表现出对表面华丽与内在真实的反思。最后,通过“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深刻指出历史的无情与权力的脆弱,发出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与忧虑。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对历史的认知,也引发读者对现实政治的深思,具有强烈的警示意味。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历史教训的反思,强调国家治理的真正依赖在于智者而非表面的美丽,传达出对权力、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和亲”策略是为了什么?
诗人对“玉貌”的看法是?
“地下千年骨”指的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兵车行》相比,戎昱的《咏史》更侧重于对历史教训的反思,而杜甫则更关注战争对人民生活的直接影响。两者都揭示了历史的残酷,但视角和侧重点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