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1:43: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1:43:44
花龛高挂天,飞影不著地。
鸣铎下虚空,谁悟岩头意。
花龛高高悬挂在天空,飞舞的影子却无法触及大地。
铃铎在空中回响,究竟有谁能理解岩石之上的深意呢?
刘津,明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但其诗作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风格清新脱俗。
此诗作于明代,反映了作者在山间亭阁中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表达了对人生意义的探索与对虚无的感慨。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自然景象与人内心的哲思。开头两句“花龛高挂天,飞影不著地”描绘出一种悬空的美感,花龛象征着美好而易逝的事物,而飞影则暗示着这些美好事物的虚幻与短暂。在这里,作者通过意象的对比,传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随后的“鸣铎下虚空”则进一步加强了这种孤独感,铃声在空中回荡,却无人能解其中的深意,表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隔阂与无奈。最后“谁悟岩头意”发出疑问,似乎在探询是否有人能够理解这深邃的哲理,展现了对人类理解能力的思考。全诗在清雅的意象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使人思索,给人以启发。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与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同时探讨了人类对宇宙哲理的理解能力,反映出一种哲学的追问与探索。
“花龛高挂天”中的“花龛”指的是什么?
“谁悟岩头意”中“悟”的意思是?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王维的《鹿柴》中同样表现了自然的美与深邃的哲理,但更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刘津的《翠岩亭六首 其三》则更多地探讨了人对自然的理解能力和存在的虚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