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38: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38:53
可怜三万六千日,长做东西南北人。
可怜的是,这三万六千天,我都在四处奔波,身处东西南北,像个流浪的人。
本诗中并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东西南北”常用来形容漂泊或四处游荡的生活状态,反映了古人对流浪者的同情与无奈。
作者介绍:李元亮,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作多表现出对人生、社会的思考与对流浪生活的感慨。
创作背景: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自己生活状态的思索,或许是在经历了漫长的流浪生活之后,感受到生活的无奈与孤独,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感慨。
这首诗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流浪生活的无奈与悲悯。开头的“可怜”二字,便传达出一种怜悯之情,似乎在对自己亦或对他人的流浪生涯感到惋惜。三万六千日,时间的长度不仅仅是数字的叠加,更是对生活的感受与体验的积累。诗中的“东西南北人”,则进一步说明了这种漂泊状态,象征着人生的不确定性与孤独感。
整首诗情感沉重,诗人似乎在无尽的流转中迷失了方向,感受到了一种无根的存在。这种情感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并不少见,但李元亮以其独特的视角,将这种漂泊感表现得尤为鲜明。诗作让人思考,不同于那些追求荣华富贵的诗人,李元亮选择了直面人生的无常与孤独,展现出一种深邃的哲学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一种对人生无奈与孤独感的深刻思考,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对生活的沉重感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李元亮生活在哪个朝代?
“可怜三万六千日”中的“可怜”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诗中提到的“东西南北人”指的是什么状态?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元亮的这首诗相比,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对生活困境的感慨,但杜甫的情感更为复杂,夹杂着对亲情的思念与对国家的忧虑。两者在主题上都涉及漂泊与孤独,但情感的侧重点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