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送赵判官》

时间: 2025-05-02 01:48:18

诗句

三岁莲华幕,何曾仕者同。

开墙通野客,分树借江鸿。

与世如无味,于民自有功。

神仙今已近,不畏引帆风。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1:48:18

原文展示:

送赵判官 赵师秀 〔宋代〕 三岁莲华幕,何曾仕者同。 开墙通野客,分树借江鸿。 与世如无味,于民自有功。 神仙今已近,不畏引帆风。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在莲华幕中任职三年,与那些普通的官员不同。开放围墙与野外的客人交流,分享树木给江上的鸿雁。在世俗中感到无趣,但对民众却有实实在在的贡献。如今神仙般的生活已经近在咫尺,不再畏惧引领船帆的风。

注释: 字词注释:

  • 莲华幕:指官署,因古代官署多用莲花装饰,故称。
  • 仕者:指官员。
  • 开墙通野客:开放围墙,与外界交流。
  • 分树借江鸿:比喻分享资源,帮助他人。
  • 与世如无味:在世俗生活中感到无趣。
  • 于民自有功:对民众有实际的贡献。
  • 神仙今已近:比喻生活接近理想状态。
  • 不畏引帆风:不再畏惧困难和挑战。

典故解析:

  • 无特定典故,主要通过比喻和象征表达诗人的生活态度和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师秀,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感受到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理想生活的态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赵师秀在官场任职多年后,对现实生活感到厌倦,向往一种更自由、更理想的生活状态时所作。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官场生活与理想生活的不同,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厌倦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诗中“开墙通野客,分树借江鸿”展现了诗人开放的心态和乐于助人的品质。而“与世如无味,于民自有功”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在世俗中的无趣感与对民众的实际贡献。最后两句“神仙今已近,不畏引帆风”则预示着诗人即将迎来理想生活,不再畏惧任何挑战。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坚定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三岁莲华幕,何曾仕者同。”:诗人已在官场任职三年,但与普通官员不同,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
  2. “开墙通野客,分树借江鸿。”:诗人开放心态,乐于与外界交流,分享资源,帮助他人。
  3. “与世如无味,于民自有功。”:在世俗中感到无趣,但对民众有实际的贡献。
  4. “神仙今已近,不畏引帆风。”:理想生活近在咫尺,不再畏惧任何挑战。

修辞手法:

  • 比喻:“分树借江鸿”比喻分享资源,帮助他人。
  • 象征:“神仙今已近”象征理想生活。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表达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强调在世俗中保持自我,对民众有实际贡献,并勇敢追求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莲华幕:象征官场。
  • 野客:象征外界、自由。
  • 江鸿:象征帮助他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开墙通野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A. 封闭 B. 开放 C. 保守
  2. “与世如无味”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什么感受? A. 喜爱 B. 无趣 C. 满足
  3. “神仙今已近”中的“神仙”象征什么? A. 官场 B. 理想生活 C. 民众 答案: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表达了对自然和理想生活的向往。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诗词对比:

  •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对比,两者都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但赵师秀的诗更多了一层对世俗的厌倦和对民众的贡献。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代诗歌选》
  • 《宋诗鉴赏辞典》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出塞 出塞 出塞行四首送郭建初归戚都护幕中 出塞曲 其五 出塞行五首 其四 出塞训厉军士 出塞 出塞行四首送郭建初归戚都护幕中 出塞行五首 其二 出塞曲三首 其一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砍的词语有哪些 癶字旁的字 三娘子 包含躲的成语 鵹鵹 没齿无怨 包含剪的成语 丿字旁的字 蜂出泉流 众毁所归 雁素鱼笺 火热水深 藏传佛教 鬲字旁的字 瓜字旁的字 虫字旁的字 包含冒的成语 帷幄运筹 上官体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