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9:41: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9:41:11
出塞
作者:于慎行 〔明代〕
万里关山道,苍茫玉塞秋。
沙飞晴作雨,雾结旦成楼。
羌管霜前怨,胡笳月下愁。
酬恩怀一剑,端不为封侯。
这首诗描绘了遥远的边塞风光,万里关山的道路在苍茫的秋天显得格外幽深。沙尘在晴天中飞扬,宛如细雨;晨雾在清晨时分聚集,仿佛变成了高楼。羌笛在霜天中发出怨恨的声音,胡笳在月下令人感到忧愁。我心中怀着一把剑,对恩情的报答,并不是为了追求封侯的地位。
于慎行,明代诗人,字子华,号惭愧山人。其诗风格清新,常用自然景物表达情感,抒发对边塞生活的感受。
《出塞》创作于明代,正值国家面临外敌侵扰的历史背景,诗人在此情境下,通过描写边塞的环境,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与个人情感的矛盾。
《出塞》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展现了边塞的苍凉与壮丽,诗中充满了战争的气息与个人情感的交织。开篇的“万里关山道”给人以辽阔的视觉感受,紧接着“苍茫玉塞秋”则引入了秋天的萧瑟,使人感受到时光的流逝和环境的严酷。接下来的“沙飞晴作雨,雾结旦成楼”则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出一种矛盾的美感,晴天的沙飞与清晨的雾气交融,相互映衬,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边塞画面。
羌管的怨声与胡笳的愁音则进一步加深了诗歌的情感层次,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与战争带来的悲伤。而最后两句“酬恩怀一剑,端不为封侯”则表明了诗人心中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虽然身处边塞,怀有壮志,但并不追求权势与名利,显示出一种高尚的情操和不屈的精神。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边塞生活的真实感受,既有对战争的忧虑,也有对个人理想的追求,展现了一种高尚的情操与对国家的忠诚。
《出塞》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沙飞晴作雨”中的“沙”指的是什么现象?
诗中的“酬恩怀一剑”表达了什么情感?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两首诗都描写了壮丽的自然景观,但《出塞》更侧重于边塞的苍凉和个人情感的抒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