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1:39: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21:39:34
禾黍与稂莠,雨来同日滋。
桃李与荆棘,霜降同夜萎。
草木既区别,荣枯那等夷。
茫茫天地意,无乃太无私。
小人与君子,用置各有宜。
奈何西汉末,忠邪并信之。
不然尽信忠,早绝邪臣窥。
不然尽信邪,早使忠臣知。
优游两不断,盛业日已衰。
痛矣萧京辈,终令陷祸机。
每读元成纪,愤愤令人悲。
寄言为国者,不得学天时。
寄言为臣者,可以鉴于斯。
禾苗和杂草,雨水来时同样滋长;
桃树和荆棘,霜降时同样枯萎。
草木既然有区别,荣枯又何能平等?
茫茫天地之间的意志,难道真的太无私?
小人与君子,各有其用处。
可悲的是西汉末年,忠邪并存于信任之中。
若只信任忠臣,早就能杜绝邪臣的窥伺;
若只信任邪臣,早使忠臣知晓危机。
忠奸二者都无法割舍,伟大的事业日渐衰退。
可惜萧京一代,最终陷入了祸患之中。
每当读到“元成纪”,愤懑之情令人悲伤。
寄语为国者,不可只学天时;
寄语为臣者,可以从中得到鉴戒。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以平易近人的语言和深刻的社会关怀而闻名,作品涉及诗、词、曲等多个体裁。
创作背景:白居易的《读汉书》写于他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之际,通过对西汉末年政治局势的剖析,表达了对忠臣和奸臣的困惑与无奈。
《读汉书》是白居易对历史的深刻思考,诗中通过对比禾黍与稂莠、桃李与荆棘,展现了自然界中的生死荣枯,同时隐喻了人事之复杂。在历史的纵深中,诗人感受到忠臣与奸臣的并存,尤其是西汉末年的政治混乱令人痛心。诗的最后几句,白居易对统治者和臣子的期望显得尤为重要,他告诫为国者要有智慧,不能盲目追求天时;而为臣者则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保持警惕。整首诗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展现了白居易深厚的历史感和责任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诗词测试:
《读汉书》中的“禾黍”指的是什么?
A. 杂草
B. 粮食作物
C. 荆棘
答案:B
诗中提到的“忠邪”指的是什么?
A. 忠诚与邪恶
B. 忍耐与放纵
C. 幸福与痛苦
答案:A
诗人对西汉末年的政治局势持什么态度?
A. 满意
B. 忧虑
C. 无所谓
答案: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