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7:34: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7:34:30
雪蓬老人瘦且清,前身想只梅花精。
墨梅一写几千万,鸡林交趾知其名。
南京小儿不晓事,相逢尽唤梅先生。
一蓬有屋凤城里,土脊茅檐竹椽子。
蜗牛半角祗藏头,我为量之刚丈许。
不题偃月昼锦堂,扁作雪蓬聊尔耳。
北风大雪五尺深,无限傍人愁压死。
老人高坐方掀髯,大叫狂歌对儿女。
大儿捧笔妇捧觞,一醉梅花三百纸。
篱边竹树往往佳,万个弓弰千鼠尾。
忽然几处鼎石根,便是悬崖活梅树。
此时天趣不可当,谁人肯许同清狂。
花光补之己非敌,当时空有王元章。
定山先生无一好,雪蓬老人当笑倒。
只有区区观物亭,半庭茂叔窗前草。
雪蓬老人瘦而清雅,仿佛是梅花的化身。
他的墨梅作品数不胜数,鸡林和交趾的人都知道他的名声。
南京的小孩不懂事,见到他都叫他梅先生。
他在凤城有一间小屋,屋顶是茅草,墙壁是竹子。
蜗牛的壳只有半角,我量了下,刚好一丈左右。
这首诗没有题目,是在锦堂的偃月下写的,随便叫做“雪蓬”罢了。
北风呼啸,大雪积了五尺,周围的人愁苦得快要窒息。
老人高坐着,胡须微微翘起,放声高歌,和儿女对唱。
大儿子捧着笔,妻子捧着酒杯,醉倒在梅花下,写下了三百页的诗。
篱笆边的竹树经常生长得很好,满是弓弦和老鼠尾巴。
忽然发现几处石头根,便是悬崖边的活梅树。
此时的天趣不可抵挡,谁愿意与我一起享受这种狂放的快乐?
花的光彩补充我的不足,难道当时就没有王元章吗?
定山先生不曾有一篇好作,雪蓬老人对此定会笑倒。
只有那小小的观物亭,半庭的草在茂叔的窗前生长。
作者介绍:庄昶,明代诗人,生于盛世,因其诗风清新脱俗而受到青睐。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的结合,具有浓厚的个性化特色。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明代,正是在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的交替之际,诗人通过描绘雪蓬老人及其与梅花的关系,表达了对清高孤独的追求和对世俗喧嚣的不屑。
《雪蓬为盛行之作》是一首充满个性和情感的古诗,展现了作者对梅花的深厚情感以及对世俗的反思。诗中描绘的雪蓬老人,既是诗人自身的写照,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通过对梅花的描绘,诗人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也借此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诗的开头描绘了雪蓬老人的形象,瘦而清雅,宛如梅花的化身,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的交融。接着,诗中提到南京的小孩称呼他为“梅先生”,这不仅体现了他在艺术上的成就,也反映了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尊重。诗人用“北风大雪”来映衬周围人们的愁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老人与世俗的格格不入,彰显出他对自由与狂放的追求。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复杂的,既有对现实的不满,也有对理想境界的向往。通过对雪蓬老人生活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清高孤独的赞美,同时也在反思社会的庸俗与纷扰。结尾处提到的“观物亭”则成为了诗人内心宁静的象征,代表着他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立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雪蓬老人及其生活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理解,展现了对清高与孤独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对社会风气的批判与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雪蓬老人被称为什么?
诗中提到的“北风大雪”象征了什么?
“蜗牛半角”在诗中有什么意义?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以上是对《雪蓬为盛行之作》的详细分析与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