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8:47: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8:47:05
《客中闻蟋蟀》
作者: 程虞卿 〔清代〕
黄叶未成响,先教听此声。
清秋无限意,良夜为谁鸣?
我自怜多病,虫犹诉不平。
关山劳梦想,孤馆月化朝。
在秋天的黄叶还未开始沙沙作响的时候,蟋蟀的声音就已传入耳中。清秋的夜晚无尽的情思,良夜里蟋蟀在为谁而鸣呢?我自觉身体多病,连虫子也在诉说着不满。关山迢遥,我心中劳苦的思念,孤独的馆舍中,月光照亮了清晨。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其意境和情感可以与历代诗人对秋夜、孤独、思乡等主题的探讨相联系,例如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程虞卿(约1640-1700),清代诗人,字子华,号惭愧山人,浙江人。其诗风清新、婉约,善于抒情,常表现对人生、自然的感悟。
《客中闻蟋蟀》是在诗人旅居他乡时所作,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与内心的孤独。这个时期是清代社会变迁与个人命运交织的时代,程虞卿的诗歌常反映了这种复杂的情感。
《客中闻蟋蟀》是一首通过细腻的感受展现秋夜情思的诗歌。诗人在旅途中,听到了蟋蟀的鸣叫,这声音在清秋的夜晚显得格外清晰,也引发了他的沉思。全诗以黄叶、清秋、良夜等意象交织,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伤感的氛围。
诗的开头“黄叶未成响,先教听此声”描绘了秋天的静谧,蟋蟀的鸣叫打破了这份宁静,引发了诗人内心的思索。接下来的“清秋无限意,良夜为谁鸣”,则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对这份孤独的感受,蟋蟀的鸣叫似乎在唤起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
“我自怜多病,虫犹诉不平”一语,表露出诗人对自身境况的感慨,虫子的鸣叫反映了他内心的不满与委屈。而最后两句“关山劳梦想,孤馆月化朝”则将情感升华,关山的遥远象征着思乡的无奈与艰辛,孤馆中的月光则是孤独的伴随,展现了诗人对梦想与归属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反映了一个人在异乡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思念,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整首诗的主题是孤独与思乡。通过细腻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在异乡的孤独感与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展现了人对自然、对情感的敏感与感悟。
诗中“黄叶未成响”主要表达了什么意境?
A. 秋天的繁华
B. 秋天的宁静
C. 秋天的凋零
“虫犹诉不平”中,虫子代表了什么?
A. 自然
B. 诗人的情感
C. 孤独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忧国忧民
B. 孤独与思乡
C. 爱情
程虞卿的《客中闻蟋蟀》与王维的《静夜思》均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前者侧重于在异乡的孤独情感,后者则更直接地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两者在意境与情感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思乡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