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三月晦游道场山宿清公房与成父同行二首》

时间: 2025-07-27 16:44:59

诗句

绝顶轩窗纳晚哺,下方灯火听钟鱼。

天连震泽涵元气,地涌浮图切太虚。

凉立松风观石溜,晚寻樵径扣僧庐。

孤亭山麓荒苔积,犹想幽人夜读书。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16:44:59

原文展示:

绝顶轩窗纳晚哺,下方灯火听钟鱼。
天连震泽涵元气,地涌浮图切太虚。
凉立松风观石溜,晚寻樵径扣僧庐。
孤亭山麓荒苔积,犹想幽人夜读书。

白话文翻译:

在山顶的窗户前,晚霞透过窗来,
下面的灯火映照着,伴着钟声与鱼儿的吟唱。
天空与震泽相连,充盈着元气,
大地涌现的浮图,直入太虚的境地。
我在清凉的松风中,观看着石间的流水,
傍晚时分,我沿着樵夫的小径,敲响了僧人的庐舍。
孤零零的亭子在山脚下,荒苔上积满了尘土,
依然怀念那幽静的人,夜晚在书中探寻。

注释:

  • 绝顶:山的最高点。
  • 轩窗:高层建筑的窗户。
  • 晚哺:晚霞,夕阳的光辉。
  • 灯火:灯光,指人家点的灯。
  • 钟鱼:钟声和水中游动的鱼,意境悠远。
  • 震泽:指震泽地区,水域。
  • 元气:自然的生气与活力。
  • 浮图:寺庙或塔。
  • 切太虚:直入虚无的境界。
  • 凉立:在凉爽的环境中站立。
  • 松风:松树间的风,清新自然。
  • 樵径:樵夫的小路。
  • 僧庐:僧人的居所。
  • 荒苔:长满苔藓的地方。
  • 幽人:隐士或志士,喜欢安静生活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邓文原,元代诗人,字仲明,号惭愧,籍贯不详。其作品常以自然景色和隐士生活为题材,表现出对山水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三月晦日,诗人与友人成父一同游览道场山,并在清公房宿留,抒发对自然之美的感悟以及隐士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邓文原的《三月晦游道场山宿清公房与成父同行二首》通过细腻的描绘,将自然景色与内心感受融为一体,展现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与追求宁静的心态。整首诗以“绝顶轩窗”开篇,描绘了山巅的景象,窗外的晚霞与窗内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接下来的句子中,“灯火”“钟鱼”的意象交织出一种生动的夜景,显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凉立松风观石溜”和“晚寻樵径扣僧庐”,描绘了在松风中静观石流的情景,表达了他对自然的陶醉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最后一句“犹想幽人夜读书”更是点明了诗人的情感寄托,怀念那些在夜晚静静读书的隐士,表现出对学问与内心世界的追求。

整首诗意境深远,字句简练,展现出元代诗人的风格特征,既有对自然的细腻描绘,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通过对道场山的描绘,诗人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完美结合,令人感受到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绝顶轩窗纳晚哺:在山顶的窗户中,晚霞洒入,犹如轻柔的晚餐。
  2. 下方灯火听钟鱼:远处的灯光明亮,伴随钟声与水中游动的鱼儿,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3. 天连震泽涵元气:天与震泽相连,仿佛天地之间相互交流着生气。
  4. 地涌浮图切太虚:地面上涌现的浮图,直入虚无的境界,表现出一种超越世俗的追求。
  5. 凉立松风观石溜:在凉爽的松风中,静静观看石间的流水,表现出一种安静的心境。
  6. 晚寻樵径扣僧庐:傍晚时分,沿着樵夫的小径,轻轻敲响僧人的庐舍,展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
  7. 孤亭山麓荒苔积:孤零零的亭子在山脚下,荒苔上积满尘土,凸显出一种被遗忘的孤独。
  8. 犹想幽人夜读书:尽管环境荒凉,诗人依然怀念那些在夜晚静静读书的隐士,表现出对精神世界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晚哺”比喻晚霞的温柔,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 拟人:如“灯火”“钟鱼”,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了生命,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绝顶轩窗”与“下方灯火”,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关系,体现了追求精神自由与内心宁静的主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顶:象征着高远的理想与追求。
  • 晚霞:代表着美好与宁静的时光。
  • 灯火:象征着人间的温暖与生活的气息。
  • 钟声:表现出一种安静的氛围。
  • 浮图:象征着宗教与哲理的思考。
  • 松风:代表自然的清新与宁静。
  • 幽人:象征着追求学问与内心世界的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绝顶轩窗”指的是哪里?

    • A. 山的中部
    • B. 山的顶端
    • C. 山脚下
    • D. 河边
  2. “犹想幽人夜读书”中的“幽人”指的是?

    • A. 隐士
    • B. 游客
    • C. 樵夫
    • D. 僧人
  3. 诗中的“灯火”描绘了什么?

    • A. 自然景观
    • B. 人间生活
    • C. 夜晚的星空
    • D. 书本的光辉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王维的《山中与幽人对酌》

诗词对比:

  • 邓文原的《三月晦游道场山宿清公房与成父同行二首》与王维的《鹿柴》均描绘了自然的宁静与隐士生活的美好,但邓文原更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而王维则更多地表现出对孤独的感受和思考。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词选》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题苍筤亭 次韵张晋彦书事 次韵金元鼎新年七十 送子云五首 菩萨蛮(叶丞相园赏木犀,次韵子师) 再至凌风亭 遗直堂六首 其二 市人有弄虎者儿辈请观饲以豚蹄睹其攫噬戏作 致政许侍郎挽词二首 叶少保挽词六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擅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狷浅 巳字旁的字 遇文王施礼乐,遇桀纣动干戈 提土旁的字 啴敦 卡钳 心字底的字 匹夫之谅 麥字旁的字 各个击破 山字旁的字 行楷 魂耗魄丧 建卯月 以直报怨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