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38: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38:10
鼓笛令 其二
黄庭坚
宝犀未解心先透。
恼杀人远山微皱。
意淡言疏情最厚。
枉教作著行官柳。
小雨勒花时候。
抱琵琶为谁清瘦。
翡翠金笼思珍偶。
忽拼与山鸡僝僽。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绪。第一句“宝犀未解心先透”大意是说,心中的情感并未被外界的事物所揭示,但却早已流露出端倪。接着的“恼杀人远山微皱”则描绘了因思念而引起的愁苦,远处的山似乎也因心情而微微皱起。第三句“意淡言疏情最厚”表达了即使言语淡薄,情感却是最深厚的。接下来“枉教作著行官柳”则是对流传的故事的感慨,意指即便是身为官员,也难以掩饰内心的情感。然后“小雨勒花时候”描绘了小雨中的花开时节,衬托诗人的思绪。接下来的“抱琵琶为谁清瘦”表达了对音乐的情感寄托,琵琶的清瘦似乎也反映了内心的孤独。最后“翡翠金笼思珍偶”,翡翠象征着珍贵的情感,金笼则是对其的束缚,隐喻着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无奈,最后一句“忽拼与山鸡僝僽”则是对自然的描摹和情感的释放。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晚号涧底,唐山人,北宋著名的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以其豪放而细腻的风格闻名于世。
创作背景:
《鼓笛令 其二》创作于黄庭坚的中年时期,正值北宋的繁荣之际,社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作者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人生、情感的思考,尤其是对离别和思念的深切感受。
这首《鼓笛令 其二》展现了黄庭坚细腻的情感和高超的艺术造诣。全诗在语言上简练而意象丰富,借助自然景物和音乐意象,表达了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首先,诗的开头通过“宝犀未解心先透”表达了一种隐秘的情感,似乎在暗示着内心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对情感的追求。接下来的“恼杀人远山微皱”则用生动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那种因情感而引发的无奈与忧伤,仿佛远山也在为其愁苦而皱眉。
在意象的构建上,诗人使用了丰富的自然元素,如“小雨勒花时候”,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也传达了诗人对生活中细腻情感的敏感。再如“抱琵琶为谁清瘦”,琵琶作为乐器,象征着音乐的情感寄托,表达了对某种无形情感的依恋和思索。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在于对内心情感的深刻探索与表达,诗人通过对自然、音乐的描写,折射出人生的无常与内心的孤独。这种对情感的深刻剖析,使得整首诗具有了丰富的层次感和深邃的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对情感的思考与表达,展现了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渴望。借助自然的意象,传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无奈。
意象词汇:
文化内涵: 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的表现力,也反映了作者对生活、情感的深刻理解与思考。
诗词测试:
诗中“宝犀”象征什么?
A. 贵重物品
B. 友情
C. 离别
“远山微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快乐
B. 愁苦
C. 无奈
“琵琶”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表达什么?
A. 对音乐的热爱
B. 孤独的情感
C. 对自然的描写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黄庭坚的《鼓笛令 其二》与苏轼的《水调歌头》都探讨了人生与情感,但黄庭坚的作品更注重对内心情感的细腻描写,而苏轼则更多地表现出一种豪放与洒脱。
以上内容为对《鼓笛令 其二》的全面解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