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颂古三十三首》

时间: 2025-04-30 16:33:50

诗句

要个无禅底国师,才涉毫芒便取诛。

堪笑这僧垂手处,道无便见有偏枯。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6:33:50

原文展示

颂古三十三首
释师观 〔宋代〕

要个无禅底国师,才涉毫芒便取诛。
堪笑这僧垂手处,道无便见有偏枯。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中,诗人讽刺那些没有真正禅理的国师,连一点点的道理都没有,就被人斩了。可笑的是,那些僧人手垂着,却又说自己的道理是无所不包的,实际上却显得极为偏枯。

注释

  • 无禅底:没有真正的禅理基础。
  • 毫芒:指微小的道理或事物。
  • 取诛:被斩杀或惩罚。
  • 堪笑:值得一笑。
  • 垂手处:形容僧人无所事事,手垂着。
  • 道无:这里的“道”指的是佛教的教义或哲学。
  • 偏枯:形容思想狭隘,缺乏滋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释师观,宋代高僧,其诗作多反映佛教思想,常以讽刺、警示的方式表达对当时社会及宗教现象的看法。

创作背景:在宋代,随着佛教的发展,许多僧侣和国师开始追求名利,导致一些人表面上讲求佛理,实际上却缺乏真实的理解和体验。诗人对此现象进行了批评和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揭示了当时宗教界的伪善和浮华。诗人用“无禅底国师”来形容那些表面讲求禅理,内心却空乏的僧侣,显示了对他们的不屑与讽刺。通过“才涉毫芒便取诛”的描写,诗人指出道理的微小与重要性,暗示即使是微不足道的道理,也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这使得整首诗在表面上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蕴含了深刻的社会批判。

另外,诗中“堪笑这僧垂手处”的描写,形象地刻画了那些自以为是的僧侣,展现了他们的无能与无知。这种对比的手法使得诗句更具讽刺意味,进而引发读者对宗教信仰与个人修行的深思。整首诗在形式上虽为五言,但在意境与情感上却有着丰富的层次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要个无禅底国师”:揭示国师的缺陷。
    2. “才涉毫芒便取诛”:指出微小的道理可能导致重大后果。
    3. “堪笑这僧垂手处”:批评那些空谈佛理的僧侣。
    4. “道无便见有偏枯”:反映其思想的狭隘与贫乏。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僧侣的思想与行为比作“偏枯”,形象生动。
    • 对仗:前后句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讽刺效果。
  • 主题思想: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揭示宗教界的虚伪和思想的贫乏,呼唤真正的内心修行。

意象分析

  • “国师”:象征着表面权威与实际无能的结合。
  • “毫芒”:代表微不足道的道理,暗示其重要性。
  • “僧”:体现了宗教修行者的形象,反映出内心的空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无禅底国师”指的是哪类人?

    • A. 有真才实学的国师
    • B. 没有真正禅理的国师
    • C. 只讲世俗道理的人
    • D. 受人尊敬的僧侣
  2. “堪笑这僧垂手处”中的“垂手”意指什么?

    • A. 手下无能
    • B. 手低头无所事事
    • C. 手忙脚乱
    • D. 手握佛珠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无相寺诗》 〔释了凡〕
  • 《禅僧言志》 〔释道原〕

诗词对比

  • 与《无相寺诗》相比,释师观的作品更侧重于对伪善的讽刺,而释了凡的作品则更多强调内心的修行与对真理的追求。这种风格的对比展示了不同的宗教思想和修行方式。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解读》
  • 《佛教文学与文化的交融》

相关查询

寄右省李起居 樱桃树 贼中与萧韦二秀才同卧重疾二君寻愈…因有题 河清县河亭 清平乐 送李秀才归荆溪 柳谷道中作却寄 梁氏水斋 长安春 寄薛先辈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槐宰 缶字旁的字 包含狱的词语有哪些 凤箫鸾管 脂肪肝 金字旁的字 八字旁的字 匹夫之谅 意识形态 礷礰车 见利忘危 脂膏不润 包含矣的成语 泳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矢字旁的字 俯仰异观 隧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耒字旁的字 修好结成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