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6:33: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6:33:50
颂古三十三首
释师观 〔宋代〕
要个无禅底国师,才涉毫芒便取诛。
堪笑这僧垂手处,道无便见有偏枯。
这首诗中,诗人讽刺那些没有真正禅理的国师,连一点点的道理都没有,就被人斩了。可笑的是,那些僧人手垂着,却又说自己的道理是无所不包的,实际上却显得极为偏枯。
作者介绍:释师观,宋代高僧,其诗作多反映佛教思想,常以讽刺、警示的方式表达对当时社会及宗教现象的看法。
创作背景:在宋代,随着佛教的发展,许多僧侣和国师开始追求名利,导致一些人表面上讲求佛理,实际上却缺乏真实的理解和体验。诗人对此现象进行了批评和反思。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揭示了当时宗教界的伪善和浮华。诗人用“无禅底国师”来形容那些表面讲求禅理,内心却空乏的僧侣,显示了对他们的不屑与讽刺。通过“才涉毫芒便取诛”的描写,诗人指出道理的微小与重要性,暗示即使是微不足道的道理,也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这使得整首诗在表面上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蕴含了深刻的社会批判。
另外,诗中“堪笑这僧垂手处”的描写,形象地刻画了那些自以为是的僧侣,展现了他们的无能与无知。这种对比的手法使得诗句更具讽刺意味,进而引发读者对宗教信仰与个人修行的深思。整首诗在形式上虽为五言,但在意境与情感上却有着丰富的层次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揭示宗教界的虚伪和思想的贫乏,呼唤真正的内心修行。
诗词测试:
诗中“无禅底国师”指的是哪类人?
“堪笑这僧垂手处”中的“垂手”意指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