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镇江之战第十八》

时间: 2025-05-07 08:27:23

诗句

海胡舶千艘,肉食三十万。

江平不肯流,到今有遗恨。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27:23

原文展示

海胡舶千艘,肉食三十万。江平不肯流,到今有遗恨。

白话文翻译

这一首诗描绘了镇江之战的惨烈场面,诗人以“海胡舶千艘”描绘了敌军的舰船数量之多,暗示了敌人强大的军事力量;“肉食三十万”则说明了敌军的兵力众多,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江平不肯流”表现了战斗的激烈和对故土的深切怀念,最后的“到今有遗恨”则是对战争结果的无奈和遗憾。

注释

  • 海胡舶:指敌军的舰船,海上胡人即指外族入侵者的船只。
  • 肉食三十万:指敌军的士兵,肉食暗示了军队的强大,三十万是兵员的数量。
  • 江平不肯流:意指战斗激烈,江河似乎也因战斗的惨烈而不流动,象征着宁静被打破。
  • 遗恨:指对战争的遗憾和痛苦的回忆。

典故解析

“镇江之战”是指南宋时期,镇江地区与金军进行的一场激烈战斗。文天祥作为抗元英雄,深感国破家亡的痛苦,故而作此诗抒发心中不平之气和对故国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文天祥(1236-1283),字廷亮,号宋瑞,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在抗元斗争中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和决心,最终被俘后宁死不屈,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

创作背景:镇江之战发生在南宋对抗元朝入侵的背景下,文天祥以个人经历和对国家的思考,写下了这首诗,以表达对国家存亡的关切。

诗歌鉴赏

文天祥的《镇江之战第十八》通过简练而深刻的语言,展现了战斗的惨烈与历史的无情。诗中对敌军力量的描写,不仅突出敌人的强大,也反映出南宋在强敌面前的无奈与绝望。诗的意象构建上,海与江的对比,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战争带来的动荡与破坏。江水的静止,仿佛在诉说着战斗后留下的沉重遗恨,诗人通过对江河的描写,隐喻了历史长河中那些被战争抹去的和平与宁静。

整首诗情感深邃,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对战斗失败的痛心,以及对未来的迷茫。文天祥以个人的悲痛映射出国家的命运,体现了他作为诗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此诗不仅是对镇江之战的回忆,更是对民族精神的呼唤,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海胡舶千艘:描绘敌军数量庞大的舰船,反映出战争的规模。
    • 肉食三十万:强调敌军的兵员众多,力量强大。
    • 江平不肯流:表现战斗的惨烈与对故土的思念。
    • 到今有遗恨:表达对战争结果的无奈与遗憾,传达了深切的历史感。
  • 修辞手法

    • 对比:海与江的对比,展现了战斗的动荡与宁静的破碎。
    • 夸张:通过“千艘”、“三十万”突显敌军的强大,增强了诗的气势。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战斗场景和表达个人情感,传达了战乱带来的痛苦与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体现了文天祥的爱国情怀和强烈的民族意识。

意象分析

  • :象征着敌人的力量和外部威胁。
  • :象征着故土与和平,因战斗而静止,暗示着历史的悲剧。
  • :代表了战争的到来,带来了破坏与动荡。
  • 肉食:暗示了士兵的强大与战争的残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海胡舶千艘”意指: A. 海上贸易 B. 敌军的舰船数量 C. 漁船

  2. “肉食三十万”中的“三十万”指的是: A. 鱼的数量 B. 敌军的兵力 C. 餐桌上的食物

  3. 诗人通过“江平不肯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江河的热爱 B. 战争的悲惨后果 C. 对和平的向往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过零丁洋》 - 文天祥
  •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

诗词对比

  • 《过零丁洋》:同样表现了战乱中的思乡之情,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 《春江花月夜》:尽管主题不同,但同样通过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展现了古代诗词的情感共鸣。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对文天祥及其作品的深入分析。
  • 《中华诗词大典》:收录了大量古代诗词的背景和注释,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望龟峰 玉山道中五首 其五 玉山道中五首 其四 玉山道中五首 其三 玉山道中五首 其二 兰溪访吴圣与不遇 北望 自哂 将次钱塘 小雨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韦字旁的字 顽固堡垒 廾字旁的字 迸泉 勤练 飠字旁的字 蛇结尾的成语 游弈 羽化登仙 麻字旁的字 用字旁的字 鸾形 枕典席文 不二之老 溷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多言多语 惊心悲魄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