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戒杀诗》

时间: 2025-07-27 11:40:52

诗句

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

原同一种性,只是别形躯。

苦恼从他受,肥甘为我须。

莫教阎老断,自揣应何如。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11:40:52

原文展示:

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
原同一种性,只是别形躯。
苦恼从他受,肥甘为我须。
莫教阎老断,自揣应何如。

白话文翻译:

我的肉体和众生的肉体是一样的,名字不同但本质相同。
我们本是同一种性,只是形体不同罢了。
痛苦和烦恼由他来承受,而我却享受着肥美的食物。
别让阎王来断我的生死,我自己应该怎样思考呢?

注释:

  • 众生:指一切生物,强调生命的普遍性。
  • 名殊体不殊:名字不同,身体却没有差别,强调本质的相同。
  • 原同一种性:指所有生命的本质都是相同的。
  • 肥甘:指美味的食物。
  • 阎老:阎王的尊称,代表着死亡的审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年-1105年)是宋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因其豪放的个性和卓越的才华,被誉为“江西诗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风清新婉丽,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黄庭坚晚年,反映了他对生命、死亡和众生平等的思考。在当时社会中,杀生的现象普遍存在,黄庭坚以此诗来劝诫人们珍惜生命,反对杀生,体现出他深厚的佛教思想。

诗歌鉴赏:

《戒杀诗》是一首深刻的哲理诗,展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对杀生行为的反思。诗中通过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深邃的思想,作者以“我肉众生肉”开篇,直接指出人和其他生物的本质相同,强调了生命的平等性。紧接着,作者以“苦恼从他受,肥甘为我须”揭示了人类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所导致的他生的痛苦,反映出一种自私的生存状态。

最后一句“莫教阎老断,自揣应何如”则是对自己行为的深刻自省,提醒人们在享受生活时要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与道德。整首诗不仅仅是对杀生行为的谴责,更是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与呼唤,展现了作者对佛教慈悲思想的理解与认同。诗句简洁而有力,情感真挚,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我肉众生肉”:强调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同质性。
  2. “名殊体不殊”:虽名不同,但身体构造相似,强调生命的平等。
  3. “原同一种性”:进一步深化对生命本质的理解。
  4. “苦恼从他受”:指出他者的痛苦是由此生存方式造成的。
  5. “肥甘为我须”:人类对美食的渴求与他者的牺牲形成对比。
  6. “莫教阎老断”:对死亡的反思和对未来的自我审视。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名殊体不殊”展现了对比的修辞效果。
  • 反问:最后一句通过反问引发读者深思,增强了诗的哲理性。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对生命平等的强调和对杀生行为的谴责,表达了对众生的关爱和对生命的尊重。作者以佛教慈悲为核心思想,倡导人们反思自己的行为,珍惜每一个生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生命,强调生命的脆弱与珍贵。
  • 众生:体现生命的多样性和普遍性。
  • 阎老:象征死亡,提醒人们思考生与死的关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下列哪一句表达了生命的平等性? A. 我肉众生肉
    B. 苦恼从他受
    C. 肥甘为我须
    D. 原同一种性

  2. 诗中提到的“阎老”指的是谁?
    A. 一位诗人
    B. 一位哲学家
    C. 阎王
    D. 一位医生

答案

  1. A
  2.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比较,二者均表现出对生命的思考,但黄庭坚更侧重于个体与众生的关系,而白居易则更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黄庭坚诗集》
  • 《宋代诗人研究》
  • 《佛教文化与文学》

相关查询

调笑令 思妇 调笑词 其四 调笑词 其三 调笑词 其二 调笑词 其一 调笑令 其一 冯二 调笑集句 其七 吴娘 调笑集句 其六 文君 调笑集句 其四 明妃 调笑令·柳岸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修的成语 拍开头的成语 白字旁的字 秀挺 引蛇出洞 君子交绝不出恶声 僦房 拔剑论功 气字旁的字 刘阿斗 取名 钟灵毓秀 吓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比字旁的字 蹦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鬼字旁的字 今昔之感 鼓字旁的字 啮檗吞针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