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21:00: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21:00:55
扬州慢 和月三题西田弟天寒翠袖图
作者:姜恭寿 〔清代〕
蛩语催寒,蟾光破暝,绘成一片秋容。
恨阑干十二,倚不尽愁踪。
宛转向池塘立遍,惊看月影,过了梧桐。
任香尘冰透,苍苔立折弯红。
踌躇半晌,乍回头密语西风。
想漏杳如年,宵凉似水,香冷薰笼。
有梦知无觅处,霜桥茅店泊孤篷。
把鸳衾红泪,不如滴向芙蓉。
这首诗描绘了寒冷的秋夜,蟋蟀的鸣叫催促着寒意,明月照破了夜幕,映出一片秋天的景象。诗人对栏杆的恨意涌动,无法尽述心中愁苦。月影在池塘中游弋,惊动了梧桐树的宁静。香气在寒霜中透出,青苔弯曲着红花。诗人踌躇了半晌,回头与西风细语,思绪如同流逝的岁月,夜晚似水般的清凉,香气在熏笼中逐渐冷却。梦境中的人不知道该往何处寻觅,霜桥旁的小店停着孤零零的船只。相比于泪水洒在鸳鸯被上,倒不如滴落在芙蓉花上。
作者介绍:姜恭寿,清代诗人,字子恒,号白石,著有诗词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及人生感悟,风格清雅、细腻。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变迁,诗人借景抒情,表达对生活的感慨,尤其是在秋冬之交的寒冷季节,愈发显得情感深沉。
这首《扬州慢》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折射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愁苦。开篇的“蛩语催寒,蟾光破暝”,以生动的声音与光影营造出一种凄清的秋夜氛围,立即引起读者的共鸣。接下来的“恨阑干十二,倚不尽愁踪”,表达了诗人对愁苦的无奈与依恋,似乎十二个栏杆都承载着他无尽的思绪。
诗中对池塘月影的描绘,展现了自然与人心的交融,月光与水波的闪烁,仿佛在诉说着诗人的孤独与思念。尤其是“想漏杳如年,宵凉似水”,将时间的流逝与夜的寒冷结合在一起,传达出一种对过往的缅怀与无奈。最后,诗人以“把鸳衾红泪,不如滴向芙蓉”结束,体现了对爱情的渴望与无奈,选择情感的寄托,寓意深远。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在寒冷的秋夜中,面对自然景物所引发的情感波动,表达了对过往的追忆与对爱情的渴望,情感细腻而深沉。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选择题:诗中“蛩语催寒”中的“蛩”指的是哪种动物?
A. 蟋蟀
B. 蛤蟆
C. 蚂蚁
D. 蝉
填空题:诗中提到“香冷薰笼”,这里的“薰”指的是__。
判断题:诗中“把鸳衾红泪”是表达对爱情的珍惜。(对/错)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