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44: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44:17
去年旱魃虐,焦卷苗无根。
今岁商羊舞,沉浸连千村。
水旱适荐至,何策苏元元。
吾闻上古时,备患有本原。
三年则馀一,仓廪常高屯。
纵遇天灾至,民力堪自存。
救荒于既荒,所济何足论。
而况并无策,蒿目空忧烦。
去年遭遇了干旱,禾苗干枯无根。
今年却是水灾频繁,淹没了成千上万的村庄。
水旱交替而至,如何才能恢复元气呢?
我听说在上古时期,早有准备应对灾害的经验。
三年后总会有一年的丰收,仓库里常常粮食满仓。
即使遇到天灾,民众的力量还是能够自给自足。
在荒年中救助灾民,其实所能帮助的也不多。
更何况现在完全没有对策,只能空自忧虑烦恼。
沈树本,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对自然灾害的深切体悟。其诗风质朴,常以直白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考。
《大水叹五首》是沈树本对当时社会动荡和自然灾害的反思之作。清代中后期,天灾频繁,民众生活困苦,诗人通过此诗表达对民众苦难的同情和对政府无能的批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紧张与不安。
沈树本的《大水叹五首 其四》是一首充满忧虑与无奈的诗作,直面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展现了诗人对国家与民生的深切关怀。诗的开头以“去年旱魃虐”引入,强烈的对比手法揭示了自然的无情与人们的苦难,旱灾与水灾的交替,表明了自然环境的不可预测性和人类在其中的脆弱。接下来的“水旱适荐至”,不仅是对灾难的描述,更暗含了对未来的无奈与迷茫。诗中提到的“吾闻上古时,备患有本原”,展现了诗人对古代治国理政智慧的向往,暗示了当前社会缺乏有效应对措施的无力感。
整首诗在结构上采用了对仗的方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节奏感。沈树本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思考,传达出对灾难中人们苦境的深切同情,也对当时统治者的无能表示了不满和忧虑。诗歌的结尾“而况并无策,蒿目空忧烦”,更是将诗人的情感推向了高潮,展现了对现实无奈的深刻反思,令人深思。
去年旱魃虐,焦卷苗无根。
去年遭受干旱的折磨,禾苗因缺水而枯萎,失去了生机。
今岁商羊舞,沉浸连千村。
今年却是暴雨如注,淹没了无数村庄,形成鲜明对比。
水旱适荐至,何策苏元元。
水灾与旱灾交替而至,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该如何恢复生计?
吾闻上古时,备患有本原。
我听说在古代,人们早有准备以应对自然灾害。
三年则馀一,仓廪常高屯。
三年中总有一年的丰收,粮仓里常常存满了粮食。
纵遇天灾至,民力堪自存。
即使遇到天灾,民众仍然能够自给自足。
救荒于既荒,所济何足论。
在已经荒废的情况下,救助灾民又能帮助多少呢?
而况并无策,蒿目空忧烦。
更何况现在没有应对的措施,只能空自忧虑与烦恼。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自然灾害的深切反思和对当时社会无能的强烈批评,展现了诗人对民众苦难的同情和对政府应对措施的无奈。诗中流露出一种对历史教训的思考,希望通过对古代智慧的借鉴来寻找解决之道,但最终又回归到对现实无策的悲叹。
诗中提到的“旱魃”指的是什么?
A. 洪水
B. 干旱
C. 暴风雪
D. 地震
诗中描述了哪种自然现象对比?
A. 干旱与暴风
B. 旱灾与水灾
C. 冬季与夏季
D. 太阳与月亮
诗人对古代的态度是怎样的?
A. 忽视
B. 否定
C. 向往
D. 怀疑
与杜甫的《登高》相比,沈树本的诗更注重对自然灾害的直面与反思,而杜甫则通过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的结合,表达了更为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两者都具有强烈的社会关怀,但侧重点不同,沈树本更突出自然的不可控与人类的无力感,而杜甫则在个人情感与历史命运之间寻求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