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3:21: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23:21:23
渔家傲 其九 恭承御札有感
作者: 夏言 〔明代〕
一札十行劳圣主。
龙光照室惊看睹。
自念草茅蒙眷顾。
官国柱。
岂容身向山林住。
圣明既已知谗妒。
小臣何敢言归去。
袖中更有匡时疏。
还自许。
也知白璧终难污。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圣主的感激与忠诚。第一句提到一封十行的御札,耗费了圣主的心血,诗人因而感到惭愧。接着,诗人回忆自己身处草庐之中,也能得到圣主的眷顾,感慨不已。他自问是否能够逃避责任而隐居山林。随后,诗人意识到圣明之主已经察觉了朝中的谗言,作为小臣的他自然不敢提出辞职归去。最后,诗人心中还有一份匡正时局的疏稿,心中自我安慰,虽然知道无论如何自己也难以污损白璧般的清白名声。
作者介绍
夏言(1482年-1548年),字季良,号文华,明代政治家、文学家。他以直言敢谏著称,曾任内阁首辅,对明中期的政治有重大影响。其作品多以诗词、散文见长,风格清新而有力量。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明代中期,正值政治风云变幻之际,诗人因得圣主之宠而感慨万千,表达了对皇权的忠诚与对谗言的无奈。
《渔家傲 其九 恭承御札有感》是一首充满忠诚与感慨的词作。诗人通过一封重要的御札,表达了对圣主的感激和对自身处境的思考。开篇即以“劳圣主”引入,直接指向了皇帝的辛劳和自己作为臣子的惭愧,体现了诗人对皇权的尊重与感恩。接着,诗人自述在草庐中也能得到皇帝的关怀,表现出一种自谦的态度。
整首诗中,诗人反复提及“谗妒”与“归去”,展现了身处权力中心的臣子在面对谗言时的复杂心理。他深知即使身处高位,也难免受到小人的陷害,然而他并不打算退缩,内心有着对国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最后,诗人提到“白璧”,以此象征自己的清白和忠诚,尽管身处复杂的政治环境,他依然保持着内心的坚定和清明。
整首词在情感上是复杂的,既有对皇帝的忠诚,也有对自身处境的无奈,同时又不乏一种自我激励的力量,反映了诗人在历史洪流中的迷茫与坚守。
整首诗通过对自身处境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皇帝的忠诚、对谗言的警惕以及对清白名声的坚持,展现了一个忠臣的复杂情感。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龙光”指的是什么?
填空题:诗人提到的“草茅”象征着____。
判断题:诗人认为自己可以隐居山林而不承担责任。 (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