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53: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53:25
减字木兰花 其六 夕阳
作者: 梁清标 〔明代〕
风吹禾黍。几阵潇潇山市雨。
秋色三分。让与渔家水竹村。
藓阶独立。万户声催双杵急。
柳外寒塘。牛背归来正夕阳。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秋日傍晚的乡村图景。风吹动着成熟的稻谷,几阵阵细雨在山城中轻轻飘洒。秋天的色彩已经占据了三分之一的天地,渔家村落的水边竹林被秋色所映衬。诗人独自站在青苔铺成的台阶上,听到万户人家都催促着双杵的声音,正忙着打米。柳树外的寒塘边,牛背上的人正带着牛归来,正好映照着夕阳的余辉。
作者介绍:梁清标,明代诗人,擅长写景抒情,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反映田园生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明代社会相对安定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乡村的宁静和丰收,表达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这首《减字木兰花 其六 夕阳》通过细腻的观察,描绘了一幅秋日傍晚的乡村图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深刻感受。诗的开头“风吹禾黍”便设定了一个丰收的背景,接着“几阵潇潇山市雨”则为这幅画面增添了几分润泽和生动。细雨飘洒在成熟的禾黍上,带来了丰收的希望与喜悦。
“秋色三分”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也是生命轮回的象征,诗人让渔家水竹村的宁静与秋色相结合,仿佛一幅田园画卷,呈现出一种和谐美好。
后半部分“藓阶独立”体现了诗人的孤独与独立思考,站在青苔的台阶上,感受到周围万户人家忙碌的气息,诗人通过“万户声催双杵急”描绘出农村的生活画面,声音的急促感与自然的静谧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生活的节奏感。
最后一句“柳外寒塘,牛背归来正夕阳”把整首诗推向高潮,夕阳的余晖照在归来的牛和人身上,象征着一天的结束与宁静的归宿。这种对比加强了温暖与寒冷、静谧与忙碌之间的关系,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秋季的景象和乡村生活的细节,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田园生活的感慨,反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生活态度。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风吹禾黍”中的“禾黍”指的是:
A. 花朵
B. 禾类植物
C. 果实
“万户声催双杵急”中“双杵”指的是:
A. 两个杵
B. 打米用的工具
C. 两个孩子
诗中描绘的季节是: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