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29: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29:24
睢阳五老图
作者: 胡瑗〔宋代〕
始同优烈晚同间,
五福俱全戴角冠。
典午山河遵大道,
调元宗社对穷桓。
羌夷谁敢窥中夏,
朝士猜疑畏岁寒。
肱股赓歌遗韵在,
惟吾后进祗膺看。
这首诗描述了五位老者从年轻到老去的历程,他们与优雅和烈志同在,最终都得到了五福的加持,头戴角冠,象征着高位和荣耀。诗中提到典午山河,意指遵循大路的治理,调和国家的宗庙。面对外敌羌夷,谁敢轻视我们中原的强大,朝廷中的士人也因寒冬而心生畏惧。然而,尽管歌声依旧传承,只有我们后辈能体会到这份情韵。
胡瑗,字宗道,号靖斋,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他的诗风多以豪放、清新著称,常常描绘自然和人文景观,表达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
该诗写于宋代,正值社会变革与外敌入侵之际,诗人通过描写五位老者的经历,隐喻了国家的安定和文化的传承,反映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后辈的期望。
《睢阳五老图》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文化厚度的诗作。诗中通过对五位老者的描写,展现了个人与国家、历史和文化的交织。诗的开头提到的“优烈”,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肯定,也暗含了对国家未来的期待。五福的提及,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戴角冠”则突出了这种成就感。
中间部分提到的“典午山河”,则进一步深化了国家治理的重要性,表明诗人对政治的关注。而“羌夷谁敢窥中夏”一句,展现了对国家安全的自信与骄傲,体现出诗人对强大国家的希冀。在结尾部分,传承文化的主题得以升华,强调了后辈对历史的责任感。
整首诗在严谨的结构中融入了丰富的情感与意象,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根基和对国家未来的思考。
整首诗歌通过对历史的追溯与对文化的传承,展现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关怀和对后辈的殷切期盼,表达了对民族精神与文化价值的坚定信仰。
诗中提到的“五福”不包括哪一项?
A. 康宁
B. 富贵
C. 荣华
D. 善终
“羌夷”在诗中代表什么?
A. 内部敌人
B. 外部敌人
C. 朋友
D. 诗人
诗人对后辈有怎样的期望?
A. 忘记历史
B. 继承文化
C. 追求个人名利
D. 反对传统
对比胡瑗与杜甫,两位诗人都在作品中体现了对国家和文化的关怀,但胡瑗更侧重于传承与后辈的责任,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了对现实困境的关注与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