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闻雨》

时间: 2025-04-26 03:46:48

诗句

夜闻一霎两霎雨,春着村南村北花。

紫绵扑扑海棠蕾,翠毯茸茸沙蒋芽。

游芳要非老者事,幽意自属山人家。

东风莫漫尽桃李,留与绕屋深桑麻。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46:48

原文展示

闻雨
作者:方岳
夜闻一霎两霎雨,春着村南村北花。
紫绵扑扑海棠蕾,翠毯茸茸沙蒋芽。
游芳要非老者事,幽意自属山人家。
东风莫漫尽桃李,留与绕屋深桑麻。

白话文翻译

夜里听到一阵阵细雨,春天已经把村南村北的花朵都装点得绚丽多彩。
海棠花蕾像紫色的绵羊一样,沙蒋芽则像翠绿的毯子一样柔软。
游乐的芬芳不是年长者的事情,幽静的情趣自属于隐居的山人。
东风不要把桃李花的芬芳全部吹散,要留给环绕在屋子周围的深桑麻。

注释

  • :瞬间,短暂的时间。
  • 海棠:一种花,象征着美丽和爱情。
  • 沙蒋:一种植物,芽嫩而绿。
  • 游芳:游玩、欣赏花香。
  • 幽意:幽静的情趣。
  • 东风:春风,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 桃李:指桃花和李花,象征繁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方岳,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作品常表达自然美和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春天,诗人在夜间听雨之际,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表达了对自然和生命的思考。

诗歌鉴赏

《闻雨》是一首充满春意的诗,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开篇以“夜闻一霎两霎雨”点明了时间和环境,细雨的声音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温柔与宁静。接着,通过“春着村南村北花”的描写,展现出春天的生命力与蓬勃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乡村春色的美丽。

在意象的使用上,诗人将海棠蕾比作“紫绵扑扑”,沙蒋芽比作“翠毯茸茸”,生动形象,令人心生向往。诗中“游芳要非老者事,幽意自属山人家”一句,表现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达出一种对世俗的超脱与对自然的追求。

最后一句“东风莫漫尽桃李,留与绕屋深桑麻”再一次强调保留自然之美,暗示对和谐生活的渴望。整首诗情景交融,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珍视与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夜闻一霎两霎雨:夜里听到细雨的声音,营造出静谧的氛围。
    2. 春着村南村北花:春天的到来使村庄的花朵竞相开放。
    3. 紫绵扑扑海棠蕾:形容海棠花蕾的娇嫩。
    4. 翠毯茸茸沙蒋芽:沙蒋芽嫩绿如毯,生机盎然。
    5. 游芳要非老者事:游玩花香是年轻人的事,表现出对青春的珍惜。
    6. 幽意自属山人家:幽静的情趣与隐居生活相结合,表达诗人的生活理想。
    7. 东风莫漫尽桃李:春风不要把桃李花的香气全吹散,保留自然之美。
    8. 留与绕屋深桑麻:希望留存自然的芬芳,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
  • 修辞手法

    1. 比喻:将海棠蕾比作“紫绵”,形象生动。
    2. 对仗:如“村南村北花”与“桃李深桑麻”,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3. 拟人:春天被赋予了生命,呈现出一种情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春天生命力的感悟。

意象分析

  • :象征着生命的滋润,暗示春天的到来。
  • :代表美丽和青春,展现自然的繁荣。
  • 海棠:象征爱情与美丽,增添了情感色彩。
  • 桑麻:承载着乡村的生活,体现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海棠花蕾被比作什么?
    A. 紫绵 B. 绿毯 C. 红花

  2. 诗人对游玩的感受是怎样的?
    A. 是老者的事 B. 是年轻人的事 C. 没有提到

  3. “东风莫漫尽桃李”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希望春风吹散一切 B. 希望保留自然之美 C. 希望春天来临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方岳《闻雨》与王维《山居秋暝》,两首诗均描写自然景色,但方岳更注重春天的生机与气息,而王维则更偏向秋天的宁静与深远。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研究》
  • 《方岳诗集》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旅次二首 礼部尚书洪公挽歌词 礼部尚书洪公挽歌词 具上人以诗相别复知之 九效·自修 九效·医国 九效·天运 九效·鸣穷 九效·君臣 九效·慈宁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憸奸 示字旁的字 乘兴而来,败兴而返 幺字旁的字 森林古猿 湓噎 三框儿的字 茬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老虔婆 死而无悔 苦雨凄风 曰字旁的字 步步紧逼 濡泽 快马加鞭 人字头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