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9:44: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9:44:47
《燕诗示刘叟》 — 白居易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
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
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
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
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
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
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
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
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
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
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
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在屋檐上有一对燕子,翩翩起舞,雄燕和雌燕。它们在两根椽子之间衔泥筑巢,生下了四只小燕子。四只小燕子日夜长大,不停地索要食物。青虫难以捕捉,黄口的小燕子总是吃不饱。虽然嘴爪已经磨损,心力却从未疲惫。它们一会儿就来回十多趟,仍然担心巢中的小燕子饥饿。辛苦了三十天,母燕瘦了,小燕子却渐渐长肥。母燕喃喃教导它们语言,逐一为它们刷毛。等到小燕子羽翼丰满,飞上庭前的树枝。它们翅膀一展不再回头,随风四散飞去。雌雄燕子在空中鸣叫,声音尽了却不归来。它们回到空巢,啁啾声中整夜悲鸣。燕子啊,你们不必悲伤,你们应当自己思考。想想你们是如何做雏时,背着母亲高飞的日子。那时父母的思念,今天你们应当知道。
燕子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视为春天的使者,象征着希望和家庭的团聚。诗中提到的“衔泥”筑巢的行为,展现了燕子勤劳、细致的特性,寓意着对家庭的责任感。诗的最后几句则反映了对儿女成长的思考,强调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期望。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晚号醉吟先生,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风格平易近人,擅长用通俗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尤其关注民生疾苦和社会问题。
《燕诗示刘叟》创作于白居易晚年,表达了对燕子生育和成长过程的细腻观察,反映了诗人对亲情、成长和生命循环的思考。在当时,诗人可能是通过观察燕子的生活,联想到自身对子女成长的感受。
《燕诗示刘叟》是一首通过细腻描绘燕子生活的诗,展现了生育、成长和独立的主题。全诗以燕子的生活为主线,描绘了母燕为小燕子辛勤喂食的情景,表现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诗中“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一句,生动地传达了母燕无怨无悔的付出,令人动容。
此外,诗中还蕴含了对生命循环的深刻思考。小燕子长大后离巢,展示了成长的必然和独立的重要。最后的劝诫“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更是升华了主题,提醒后辈要体会父母的辛劳与期望,传递出浓厚的亲情和责任感。
整首诗的细腻描写与深情思考交织,让人不仅感受到燕子的生活,更引发对亲情与成长的共鸣,具有很强的情感感染力。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
描述在屋檐梁上有一对燕子,雄燕和雌燕在轻盈地飞舞,传达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
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
诗人描绘燕子衔泥筑巢的细节,生育了四只小燕子,展现出家庭的温暖与繁衍的喜悦。
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
小燕子日夜成长,发出求食的声音,表现出它们的活泼和对生命的渴望。
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
青虫难以捕捉,小燕子总是吃不饱,反映出母燕为养活小燕子而面临的艰辛。
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
母燕虽然嘴爪磨损,心力却不知疲倦,展现了对孩子的无私奉献。
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
母燕来回飞行十多趟,仍然担心巢中的小燕子饥饿,表现了母爱的无尽。
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
经过三十天的辛勤喂养,母燕逐渐消瘦,而小燕子逐渐长胖,反映出付出与收获的关系。
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
母燕教导小燕子发音,细致入微地为它们刷毛,表现出母爱的细腻和温暖。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
小燕子羽翼丰满,飞上庭前的树枝,象征着成长与独立。
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
小燕子展翅而飞,不再回头,表达了成长的必然和离别的无奈。
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
雌雄燕子在空中鸣叫,声音渐渐消失,体现了对离去孩子的思念。
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
燕子回到空巢,啁啾声中悲鸣,表现出失去的孤独与悲伤。
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
劝告小燕子不要悲伤,要自己反思,体现出诗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反思自己作为雏鸟时,背着母亲高飞的情景,唤起对亲情的珍视。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提醒小燕子要理解父母的思念与期望,传达出亲情的深厚。
整首诗通过对燕子生活的细腻描绘,表达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强调了亲情与成长的关系,提醒后辈珍惜与父母的情感,传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诗中提到的燕子有几只?
诗中的母燕为了小燕子做了什么?
诗的最后一段主要传达什么情感?
以上内容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燕诗示刘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