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1:06: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1:06:29
亭亭山上松,一一生朝阳。
森耸上参天,柯条百尺长。
漠漠尘中槐,两两夹康庄。
婆娑低覆地,枝干亦寻常。
八月白露降,槐叶次第黄。
岁暮满山雪,松色郁青苍。
彼如君子心,秉操贯冰霜。
此如小人面,变态随炎凉。
共知松胜槐,诚欲栽道傍。
粪土种瑶草,瑶草终不芳。
尚可以斧斤,伐之为栋梁。
杀身获其所,为君构明堂。
不然终天年,老死在南冈。
不愿亚枝叶,低随槐树行。
山上挺拔的松树,清晨时分一棵棵迎接阳光。
高耸入云,树枝延展百尺之长。
尘世中朦胧的槐树,两旁夹道而立。
它们的枝叶婆娑,虽然也有些低垂。
八月的白露降临,槐树的叶子渐渐变黄。
岁末时分,山上覆盖着白雪,松树依然青翠苍劲。
松树的品格如同君子的心,坚韧不拔,贯穿冰霜。
而槐树则如小人,面目随环境变化。
大家都知道松树胜过槐树,真想在路旁栽种松树。
即使用肥土去种瑶草,瑶草终究不会芬芳。
还可以用斧子砍伐,作为栋梁之材。
为了君主的明堂而献身,能够得到应有的归宿。
否则就这样度过一生,老死在南山的土岗。
我不愿意像那低垂的枝叶,随槐树的身影而行。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出生于今天的河南省。他以平易近人的语言和深刻的社会关怀著称,尤其擅长写叙事诗、乐府诗和讽刺诗。白居易的诗作关注民生,表达对社会不公的愤懑,与李白、杜甫并称为“唐诗三大家”。
《和答诗十首。和松树》是白居易的作品之一,写作背景可能与他对松树的欣赏以及对槐树的对比有关。松树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高洁、坚韧和长寿,而槐树则常被视为平庸和随波逐流的象征。白居易通过对比,表达了对品德高尚的向往和对庸常生活的不满。
这首诗通过描绘松树与槐树的对比,深刻地体现了作者对人格与品德的思考。开篇以“亭亭山上松”引入,描绘出松树的高大挺拔,象征着高洁的品格。接着,诗人用“森耸上参天,柯条百尺长”来强调松树的壮丽与坚韧,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而对槐树的描写则显得平淡无奇,诗中“漠漠尘中槐,两两夹康庄”揭示了槐树在人们生活中的普遍性与常见性,反衬出松树的独特与高贵。接下来的描写中,“八月白露降,槐叶次第黄”自然地过渡到季节的变化,表现出槐树的普通与短暂。
在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彼如君子心,秉操贯冰霜”与“此如小人面,变态随炎凉”的对比,明确表达了对人格的追求与对庸人的鄙视。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对松树的喜爱与向往,同时也对庸常生活的拒绝,表现出一种追求高尚品德的坚定信念。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生动,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的观察,也有对人性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性和思想性的佳作。
整首诗表现了作者对高洁品德的追求与对平庸生活的反思,表达了对松树的赞美和对槐树的轻视,反映了作者内心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松树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平庸
b) 高洁
c) 短暂
答案:b)
槐树在诗中被比作什么?
a) 君子
b) 小人
c) 仙人
答案:b)
诗中提到的“明堂”指的是什么?
a) 房屋
b) 君主的建筑
c) 学校
答案:b)
对比作品:《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对友人出任的祝福,表现出对前途的期待和对友谊的珍视,情感更加柔和而深邃。与白居易的《和松树》相比,王勃的作品更注重人文情感的描写,而白居易则关注于品德与生活的对比,表现出对高尚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