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4:42: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4:42:49
君家有二镜,光景如湛卢。
或长如芭蕉,或圆如芙蕖。
飞电着子壁,明月入我庐。
月下合三壁,日月跳明珠。
问子是非我,我是非文殊。
你家有两面镜子,光辉照耀得像湛卢宝石一样。
有的镜子长得像芭蕉叶,有的则圆得像荷花。
闪电划过墙壁,明月照进了我的房间。
月光下的三面墙壁,宛如日月般跳跃着明珠。
我问你是我,还是我问你是文殊菩萨。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变,既有豪放激昂之作,也有细腻婉约之作。苏轼的作品深受后世喜爱,他的生活经历和政治生涯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这首诗写于苏轼的晚年,表达了他对镜子及其象征的思考。镜子的反射不仅仅是物体的影像,更引发了对自我与他者、真实与虚幻之间关系的深思。
这首诗通过描绘两面镜子,表现了诗人对于光影、时间、空间的哲学思考。开头两句便用“湛卢”之光比喻镜子的光辉,既突出了镜子的珍贵,又引入了光的主题。接下来的描写则通过“芭蕉”和“芙蕖”来形象化镜子的形态,使得诗句生动而富有想象力。
“飞电着子壁,明月入我庐”两句展示了光影的变化,闪电与明月的交错,仿佛在讲述时间的流逝与瞬息万变的美好。诗人在“月下合三壁”中再次强调了空间的构造,三面墙壁在月光下的交融,象征着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和谐统一。
最后两句“问子是非我,我是非文殊”则将诗歌推向哲学的高度,反问自我与他者的关系。通过对镜子的思考,诗人引入了更深层次的自我认知和心灵探寻,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智慧境界。
整首诗反映了对自我、他者和自然的思考,探讨了存在的意义与人类的智慧。通过镜子的象征,表达了对光明与真实的追求。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湛卢”是什么?
“问子是非我,我是非文殊”在诗中主要表达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