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7:51: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7:51:14
清明
作者: 陈与义 〔宋代〕
雨晴闲步涧边沙,
行入荒林闻乱鸦。
寒食清明惊客意,
暖风迟日醉梨花。
书生投老王官谷,
壮士偷生漂母家。
不用秋千与蹴踘,
只将诗句答年华。
在雨后晴朗的日子里,我在涧边的沙滩上悠闲地散步,
走进荒凉的森林,听到杂乱的乌鸦叫声。
寒食节与清明节的到来,让人感到惊讶与感慨,
温暖的春风和缓的阳光让我陶醉于梨花的芬芳。
书生投身于年老的王官谷,
壮士为了生存而漂泊在母亲的家乡。
我不需要秋千和蹴鞠,
只用诗句来回应流逝的年华。
作者介绍:
陈与义,字致远,号怀仁,南宋时期的诗人。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著称,常表达对人生、自然的感悟,尤其擅长描绘春天的景象。
创作背景: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扫墓祭祖的节日,诗人在这个节日中,反映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过往时光的追忆。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诗中流露出对生死、对故乡的感慨。
这首诗以清明节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与时间的感悟。开篇“雨晴闲步涧边沙”,营造出一种安静而悠闲的氛围,仿佛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温暖与生命的气息。接着“行入荒林闻乱鸦”,则通过乌鸦的叫声传达出一种孤独与惆怅,形成了对比,暗示着即使在美好的时光中,生命的无常也常常让人心生感慨。
“寒食清明惊客意”一句,直接引入了节日的主题,表达了在这样的时刻,心中对过去的回忆与惊讶。紧接着“暖风迟日醉梨花”,则展现了春天的美景,让人沉醉其中。诗中后半部分的转折,提到书生和壮士,似乎在反映着不同身份人的生活状态,显示出生活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最后两句“不用秋千与蹴踘,只将诗句答年华”,则是诗人的自我表达,强调了诗歌对于他而言的意义,反映出对时间的思考,诗句成了他与时光对话的方式。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生命的思考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诗人在清明节这个特殊的时刻,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对过去的追忆与对当下生活的反思。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清明节通常是在什么季节?
诗中提到的“书生”指的是哪类人?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