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4:43: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4:43:12
诗名:十二时/忆少年
作者:佚名 〔宋代〕
日将旦阴曀潜消。天宇扇祥飚。边陲静谧,夜熄鸣刁。文教普旁昭。兴太学多士舒翘。奉宗祧。新庙榜宸毫。配侑享於郊。慈宁万寿,四海仰东朝。男女正,中壶至桃夭。年屡稔,漕舟衔尾夥,高廪接楹饶。庙堂自有擎天一柱,功比汉庭萧。多少群工同德,俊乂旁招。吉祥诸福集,燮理四时调。三年郊见,六变奏咸韶。望云霄。降福与唐尧。
日将要升起,阴云渐渐消散。天空中飘荡着祥和的风。边境安静,夜晚的鸣叫声也熄灭了。文教普及,四方的学问都在发扬光大。兴办太学,士人们都能展现自己的才华。祭祀祖先的宗庙,新的榜文在帷幔上书写。祭品供奉在郊外,祝愿慈宁长寿,四海的人们都仰望东边的朝廷。男女正值青春,正如桃树的花朵。这些年丰收,船只在水上成群结队,高楼连接着屋檐,丰收的粮食满仓。庙堂中自有一根撑天的柱子,功绩可比汉朝的萧何。多少群英志同道合,俊杰们相互招揽。吉祥的福气汇聚,调和四季的和谐。三年一度的祭典,六变的乐曲奏响咸韶。仰望云霄,愿赐福于唐尧。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此诗作者为佚名,创作于宋代,时代背景为宋朝的繁荣与文化兴盛。
创作背景
这首诗表达了对少年时代的怀念,描绘了理想的社会与美好的前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与对未来的憧憬。
这首诗通过描绘清晨的宁静与祥和,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开篇描写日出的时刻,阴云渐消,象征着新的一天的开始,暗示着希望与活力。接着,诗人描绘了边陲的安静与夜晚的平和,突显出社会的安定。
诗中提到的太学,代表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崛起与文化的复兴,显示出对教育的重视和对人才的渴望。祭祀宗庙的仪式,以及对长寿和吉祥的祝愿,体现了对祖先与传统的尊重。同时,诗中通过描写丰收的年景与繁荣的景象,传达出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期盼。
整首诗气韵生动,情感真挚,既有对美好生活的描绘,也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展现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充满了乐观与积极向上的情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将朝阳比作希望)、对仗(如"男女正,中壶至桃夭")、象征(桃树象征青春)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与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寄托了作者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太学”指的是:
A. 最高学府
B. 农田
C. 宗庙
D. 宴会
诗中提到的“唐尧”象征的是:
A. 战争
B. 贪婪
C. 理想的治国理念
D. 个人成就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春望》相比,这首诗注重社会的和谐与文化的繁荣,而李白则更侧重个人的情感与自然的描绘。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侧重,反映了不同的主题与背景。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