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21:42: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21:42:39
十二时歌
作者: 释印肃 〔宋代〕
鸡鸣丑,飞空著地波波走。
演若达多再得头,依前不换旧时首。
无不无,有不有,有无不到休开口。
拈槌竖拂有谁知,逐迹寻臊真猎狗。
这首诗描绘了十二个时辰的变化和人生的无常。清晨鸡鸣时,丑时(约凌晨1点)飞翔在空中的波浪似乎在奔跑。就像达多(佛教中的一个角色)再一次得到了头衔,但仍旧无法改变自己原来的身份。无与有之间的界限模糊,生与死的对立似乎没有尽头。提起锤子和拂尘,却没有人能够理解,像是在追逐着踪迹寻觅真相的猎狗。
作者介绍
释印肃,宋代高僧,擅长诗词,作品多反映佛教思想与人生哲理。他的作品以简练、深邃著称,常常蕴含丰富的哲理。
创作背景
《十二时歌》创作于宋代,时值社会动荡,民众生活困苦,诗人借助时辰的变化,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
《十二时歌》以其独特的结构和意象,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哲理。诗中的“鸡鸣丑”引入了时辰的概念,营造了一种时间流动的氛围。鸡鸣的声音象征着新一天的开始,也暗示着生命的轮回。而“飞空著地波波走”的形象则表现了时间的无情与快速,仿佛在提醒人们要珍惜时光。
达多的形象在诗中代表着一种理想与智慧,但即便如此,诗人也感叹“依前不换旧时首”,说明人们在经历了世事沧桑后,依然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接下来的“无不无,有不有”则引发了对存在与虚无的哲学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探讨。
最后几句以“拈槌竖拂”与“逐迹寻臊”构成了一个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真理和意义的追求。这种追求有时是孤独的,如同“真猎狗”一般,暗示着对真相的不懈探索。
整首诗在形式上简练,意境深远,融合了诗人的哲学思考与对生活的感悟,令人回味无穷。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时间流逝、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揭示了存在的哲学意义,体现了诗人对生命与真理的探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鸡鸣丑”指的是哪个时间段?
A. 凌晨1点到3点
B. 上午9点到11点
C. 下午3点到5点
答案: A
诗中提到的“达多”代表什么?
A. 诗人的朋友
B. 佛教中的角色
C. 一种动物
答案: B
诗的主题主要探讨了什么?
A. 爱情
B. 时间与存在
C. 风景
答案: 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通过这些材料,可以进一步深化对《十二时歌》的理解与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