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8:58: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8:58:30
作者: 陈师道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主家十二楼,一身当三千。
古来妾薄命,事主不尽年。
起舞为主寿,相送南阳阡。
忍著主衣裳,为人作春妍。
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死者恐无知,妾身长自怜。
叶落风不起,山空花自红。
捐世不待老,惠妾无其终。
一死尚可忍,百岁何当穷?
天地岂不宽?妾身自不容。
死者如有知,杀身以相从。
向来歌舞地,夜雨鸣寒蛩。
这位主家有十二层楼,我一个人的命却相当于三千个。自古以来,妾的命运就薄,侍奉主人却无法活到老。为了主人的长寿,我起舞相送,送你去南阳的道路。忍耐着穿着主人的衣裳,为他人展现春天的美丽。我的歌声应响彻天际,泪水应流淌如泉。死去的人恐怕无知,而我却常常自怜。叶子落了,风却不起,山空中花儿依然红艳。我不愿为世事所累,不期待老去,然而对我却没有尽头。即使死去尚可忍受,却无法忍受百年之苦。天地难道不宽广吗?我自己的命却无法承受。若死去的人能够知晓,我愿以身相随。昔日的歌舞之地,夜雨中传来寒蛩的鸣叫。
作者介绍:
陈师道,字伯思,号韵斋,南宋时期的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和对女性命运的关注而著称。他的诗作多为抒发个人情感,尤其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命运。
创作背景:
《妾薄命》作于社会地位不平等的背景下,诗人通过描绘妾的悲惨命运,反映了社会对女性的压迫,旨在引发人们对女性命运的思考与反省。
《妾薄命》以其独特的视角,揭示了古代女子尤其是妾的悲惨命运。整首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表达了作者对妾命的深切同情与自我怜悯。开篇以“主家十二楼,一身当三千”引入,从宏观描绘主家奢华生活的同时,反衬出妾的孤独与无奈,形成鲜明对比。中间部分“起舞为主寿,相送南阳阡”展现了妾对主人的忠诚与奉献,尽管这种奉献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回报。通过“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的描写,诗人将妾的痛苦与委屈升华为全人类共同的悲哀,具有普遍性和象征意义。
后半部分则愈发沉重,“死者恐无知,妾身长自怜”流露出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思考与对自我的深切悲哀。诗人在“天地岂不宽?妾身自不容”中反问天地的宽广与自身命运的窘迫,表达了对命运不公的无奈与愤懑。最后,通过对死者的追随与对生的反思,诗人将个人命运与社会命运紧密联系,展现出一种无奈的忠诚与对生命的深思。
整体而言,《妾薄命》不仅是一首抒情诗,更是一幅描绘古代女性命运的悲剧画卷,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
逐句解析:
主家十二楼,一身当三千。
描述主人的富贵与奢华,妾的命运显得极其微不足道。
古来妾薄命,事主不尽年。
提到自古以来妾的命运悲惨,侍奉主人常常不能活到老。
起舞为主寿,相送南阳阡。
妾为了主人的长寿而起舞,送别主人前往南阳。
忍著主衣裳,为人作春妍。
妾忍耐穿着主人的衣裳,展现他人的美丽。
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妾的歌声应响彻天际,泪水如泉涌流。
死者恐无知,妾身长自怜。
死去的人或许无知,而我却常常自怜。
叶落风不起,山空花自红。
描述寂静的自然景象,隐喻生命的无常。
捐世不待老,惠妾无其终。
妾不愿意等到老去,然而对她的恩惠却没有尽头。
一死尚可忍,百岁何当穷?
死去尚且可以忍受,百年生活却何以为继?
天地岂不宽?妾身自不容。
反问天地的宽广,自己却无法容身。
死者如有知,杀身以相从。
表达对死者的忠诚,愿意随之而去。
向来歌舞地,夜雨鸣寒蛩。
描绘昔日欢乐的歌舞场景,与今夜的静寂形成对比。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古代女性命运的思考与反省,表达了对妾的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揭示了女性在家庭与社会中的不公与压迫。通过对生死、忠诚与命运的深入探讨,诗人展现了一种对生命的无奈与对自由的渴望。
意象词汇: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当时的社会风貌,还反映了女性在社会中所遭受的压迫与孤独,激发读者对女性命运的同情与关注。
诗词测试:
选择题:
诗中提到“古来妾薄命”,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妾的命运悲惨
B. 妾的地位高贵
C. 妾的生活幸福
填空题:
诗中“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形象地描绘了__和__的情感。
判断题:
诗中“天地岂不宽?妾身自不容。”表示诗人对命运感到无奈。(对/错)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