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3:45:51
原文展示:
行路难,游说难。
前车既已覆,后车心亦寒。
宣尼欲历聘,竟厄陈蔡间。
仪秦骋雄辨,黑貂几摧残。
王阳不能驱九折,郦生祸起三寸舌。
千古无人吊章亥,一贤岂尽贤鬷蔑。
行路难,游说难。
我将焚车深反关,不复更思山上山。
口中舌在毋翻澜,从渠相见嘲冥顽。
白话文翻译:
行路难,游说难。
前面的车子已经翻覆,后面的车心里也感到寒冷。
孔子想要出任官职,却遭遇陈蔡之间的困境。
仪秦虽然才华横溢,却也遭到黑貂的严重打击。
王阳明无法劝说九折的道路,郦食其因三寸之舌而招来祸殃。
千古以来无人为章亥哀悼,一个贤人又怎能尽善尽美而不被轻视。
行路难,游说难。
我将焚烧车子深陷关口,不再思念山上的山。
口中舌头在,何必翻涟漪,从此相见只会嘲笑那些顽固不化的人。
注释:
字词注释:
- 行路难:比喻人生道路艰难。
- 前车覆:指前面的车子翻了,借喻前人的失败。
- 宣尼:即孔子,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 历聘:受聘于官职。
- 陈蔡:指陈国与蔡国,古代的两个小国,象征政治的复杂。
- 仪秦:指仪秦,古代的辩士,才华出众。
- 黑貂:象征权贵或富裕的象征,代表被摧残的命运。
- 王阳:指王阳明,知名的哲学家和政治家。
- 九折:九曲十八弯的道路,象征复杂的道路。
- 郦生:指郦食其,因三寸之舌而招致祸殃。
- 章亥:古代被诛杀的忠臣,象征遭到轻视的贤者。
典故解析:
- 前车之覆:出自《左传》的成语,意指前人的教训应当引以为戒。
- 宣尼欲历聘:孔子在历史上多次求官,但屡遭挫折。
- 王阳明与九折:王阳明的哲学思想深刻,但他也面临不少挑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文晦(生卒年不详),元代著名诗人,生于战乱时期,他的作品常反映社会的动荡与个人的无奈。曹文晦的诗风多为沉郁,善于表达内心的挣扎与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行路难》创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政治腐败,诗人感受到人生的艰难和游说的无奈。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回顾,表达了对当时政局的不满以及对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行路难》是一首充满哲理的古诗,诗中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典故引入,展现了个人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的无奈与困境。开篇即以“行路难,游说难”的反复,强调了人生道路的艰辛,给人以沉重的感受。通过“前车既已覆,后车心亦寒”这一句,诗人以车比喻人的命运,暗示历史的教训应当引起警惕。接下来的几句,通过对孔子、王阳明等历史人物的提及,展示了即使是才华横溢的贤者,也难免遭遇挫折与轻视。最后,诗人以“我将焚车深反关,不复更思山上山”结束,表达了对现实的彻底放弃和对理想的不再追求。整首诗情感深沉,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的批判和对理想的迷茫,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思想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行路难,游说难:开篇反复强调人生道路与游说的艰难。
- 前车既已覆,后车心亦寒:借用前车翻覆的比喻,提醒后人应吸取教训。
- 宣尼欲历聘,竟厄陈蔡间:讲述孔子想要出任官职,却遭困境。
- 仪秦骋雄辨,黑貂几摧残:提及才华横溢的辩士也遭受打击。
- 王阳不能驱九折,郦生祸起三寸舌:指出即使是智者也有无能为力时。
- 千古无人吊章亥,一贤岂尽贤鬷蔑:表达对贤者被忽视的无奈与悲哀。
- 我将焚车深反关:诗人决心放弃追求。
- 口中舌在毋翻澜:告诫自己与无知之人相见只会无谓争论。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行路难,游说难”形成对比。
- 隐喻:前车翻覆象征历史教训,黑貂象征权贵。
- 反复:强调诗人内心的压抑与无奈。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教训的反思、对理想的失望与对社会的不满,揭示了在复杂社会中,个人的无力与孤独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行路:象征人生的旅途。
- 前车覆:象征历史的教训。
- 游说:象征个人努力与追求理想的艰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行路难》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曹文晦
- C) 杜甫
- D) 白居易
-
“前车既已覆,后车心亦寒”中的“前车”比喻什么?
- A) 朋友
- B) 历史教训
- C) 生活
- D) 未来
-
诗中提到的“黑貂”象征什么?
- A) 富贵
- B) 贫穷
- C) 忍耐
- D) 忍辱负重
答案:
- B) 曹文晦
- B) 历史教训
- A) 富贵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by 杜甫
- 《月夜忆舍弟》 by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同样描绘了社会动荡带来的无奈与失落,体现了诗人在动荡中对家国的深切关怀。
- 李白的《将进酒》则以豪放的姿态面对人生的艰难,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曹文晦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诗经与古诗词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