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4:01: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4:01:33
苦竹
作者: 杜甫 〔唐代〕
青冥亦自守,软弱强扶持。
味苦夏虫避,丛卑春鸟疑。
轩墀曾不重,翦伐欲无辞。
幸近幽人屋,霜根结在兹。
这首诗描绘了竹子的形象,表达了它在艰难环境中的坚韧和孤独。竹子在青冥的天空下也能自我坚守,尽管它柔弱,却能得到他人的扶持。竹子的苦味让夏天的虫子避开,而低矮的竹丛让春天的小鸟产生疑虑。诗人感叹竹子在高处并不被重视,随意被砍伐。幸好,它靠近隐士的住所,霜冻的根在这里扎根。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诗风沉郁顿挫,内容多涉及社会现实、民生疾苦,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
创作背景
《苦竹》写于杜甫流亡生涯之中,他目睹了国家的动荡与百姓的苦难,竹子的坚韧与隐士的生活成为他心灵的寄托。竹子作为一种植物,象征着坚韧和清高,与杜甫的个性和理想相契合。
《苦竹》通过竹子这一自然意象,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坚韧。杜甫在诗中描绘了竹子在逆境中的生存状态,暗示了他自己所处的困境。竹子虽然柔弱,但在艰苦的环境中能够自我坚守,体现了它的顽强生命力。诗中提到的“味苦”,不仅是竹子的特征,更是隐喻着生活的艰辛与不易。而“丛卑春鸟疑”则表现了竹子过于低矮,无法得到充分的重视,反映了杜甫对自己地位的思考。
杜甫在诗中对竹子的观察细致入微,通过比喻和象征,传达了深刻的情感。最后一句“幸近幽人屋,霜根结在兹”则是诗人的一种寄托与慰藉,虽然身处困境,但仍希望能与隐士相近,获得内心的宁静和精神的支持。这种隐逸的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成为了杜甫诗歌中的重要主题。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比喻(如“味苦”来形容竹子的特性)、对仗(上下句之间形成对称)、象征(竹子象征坚韧和孤独)等手法,展现了杜甫独特的艺术风格。
主题思想
整首诗阐述了竹子在艰难环境中生存的坚韧和孤独,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杜甫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味苦”的原因是什么?
A. 因为竹子生长在阴暗处
B. 因为竹子的特性
C. 因为竹子被虫子吃了
诗中“幸近幽人屋”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隐士的嫉妒
B. 对孤独的恐惧
C.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中“轩墀曾不重”的含义是?
A. 竹子在高处被重视
B. 竹子在高处并不被重视
C. 竹子很重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维的《竹里馆》同样以竹子为题材,表现了隐逸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而杜甫的《苦竹》则侧重于竹子的坚韧与社会的现实对比。两者在意象和情感上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反映了不同的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