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七月望后寄寒碧上人》

时间: 2025-04-25 19:45:13

诗句

楚鬼微吟上峡谣,中元法食可相招。

凭师为譬兴亡恨,雨打秋坟骨亦销。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9:45:13

原文展示:

楚鬼微吟上峡谣,中元法食可相招。凭师为譬兴亡恨,雨打秋坟骨亦销。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楚地的鬼魂在峡谷中微微吟唱着悲伤的歌谣,在中元节的法事上,可以相互邀约。借助师父作比喻来表达兴亡的恨意,秋雨打在坟墓上,连骨头都似乎要溶解消散。

注释:

  • 楚鬼:指楚地的鬼魂,常与悲剧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
  • 微吟:轻声吟唱,表达出一种低沉的情绪。
  • 中元法食:中元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通常用于祭奠祖先和鬼魂,法食是指祭奠时的食物。
  • 凭师:依靠师父,师指宗教或道教的师长。
  • 兴亡恨:对国家兴亡的悲痛与遗憾。
  • 雨打秋坟:秋天的雨打在坟墓上,营造出凄凉的气氛。
  • 骨亦销:形容骨头在雨水的冲刷下仿佛也会消散。

典故解析:

  • 中元节:又称鬼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通常在农历七月十五,旨在祭奠已故的亲人和孤魂。
  • 兴亡:常用于描述国家或人的盛衰,历史上许多诗人通过这一主题表达对故国的思念或对历史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波,明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生感悟,擅长将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展现出深刻的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中元节前后,诗人借祭奠的场景,表达对故人的思念与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反映出对人生无常和历史变迁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七月望后寄寒碧上人》是一首充满情感与思考的诗作。诗中以“楚鬼微吟”开头,便勾画出一种悲凉的基调,楚地的鬼魂在峡谷中轻声吟唱,仿佛在诉说着生者对亡者的思念与哀伤。这一意象瞬间将读者带入到一个神秘而又凄惨的境地,感受到历史的沉重。

“中元法食可相招”一句,进一步深化了诗的主题。在中元节,祭奠鬼魂的法事上,生者与亡者之间似乎可以通过祭品建立起某种联系。这里不仅是对故人的追忆,也是对历史的反思,表现出一个人对过往的无奈与惋惜。

接下来的“凭师为譬兴亡恨”则是对“兴亡”这一主题的直接切入。诗人利用师父的比喻,传达出对国家历史变迁的感慨,历史的兴衰与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这种联系让人更加心痛。

最后,“雨打秋坟骨亦销”一句,令人感受到一种无情的自然力量,秋雨打在坟墓上,似乎连骨头都要在雨水的侵蚀下消散。这种描写不仅是对肉体的消亡的直观反映,也暗示了人的一生终究会归于尘土,留下的只有那份难以言表的情感与记忆。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历史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死亡和历史的独特理解,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楚鬼微吟上峡谣:描绘楚地的鬼魂在峡谷中轻声吟唱,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
  2. 中元法食可相招:在中元节的祭祀中,生者与亡者可以通过祭品建立联系,体现出人们对故人的怀念。
  3. 凭师为譬兴亡恨:借助师父的比喻,表达对国家兴亡的遗憾与悲痛。
  4. 雨打秋坟骨亦销:秋雨打在坟墓上,象征着生命的消逝和对历史的无情反思。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凭师为譬”,将师父作为兴亡的象征,增强了诗的深度。
  • 拟人:楚鬼的吟唱赋予鬼魂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有一定的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生命的无常、历史的变迁以及人与鬼魂之间的情感联系,表达了对故人和历史的深切怀念与无奈感。诗人在中元节这个特殊的时刻,借助鬼魂的吟唱与自然的力量,展示了生命的脆弱与历史的沉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楚鬼:象征着悲伤与历史的沉重。
  • 峡谣:代表着凄凉的情感与人们对过往的追忆。
  • 法食:祭奠的食物,象征着生者对亡者的怀念与尊重。
  • 秋坟:秋天的坟墓,象征着生命的消逝与历史的延续。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歌的情感基调,展现出对生命、死亡和历史的深刻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中元节”是用来做什么的?

    • A. 祭奠祖先和鬼魂
    • B. 庆祝丰收
    • C. 纪念英雄
  2. “凭师为譬”中的“师”指的是什么?

    • A. 教师
    • B. 道教的师长
    • C. 朋友
  3. 诗中“雨打秋坟骨亦销”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生命的无常
    • B. 自然的美丽
    • C. 对未来的希望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登高》 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通过对月光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而《七月望后寄寒碧上人》则通过鬼魂与祭奠展现了对历史的思考。
  • 杜甫的《登高》同样体现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但其背景和表达方式与徐波的《七月望后寄寒碧上人》存在一定的差异。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解读与分析》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顷岁如番禺与庆传十六兄遇上饶后五年胥会於 琴久不作客问其敌戏为说偈 齐安 平郴蛮 暮雨 暮景 暮景 美人在空谷 美人隔秋水 漫题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匹妇沟渠 窃势拥权 面字旁的字 铁树开华 包含魇的词语有哪些 易口以食 建之底的字 司法权 形兵 散台 包含胡的成语 幾字旁的字 包含上的词语有哪些 血字旁的字 捉风捕影 悲楚 齒字旁的字 絶续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