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8:47: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8:47:54
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作者: 晏几道 〔宋代〕
九日悲秋不到心。
凤城歌管有新音。
凤凋碧柳愁眉淡,
露染黄花笑靥深。
初见雁,已闻砧。
绮罗丛里胜登临。
须教月户纤纤玉,
细捧霞觞滟滟金。
在这九月九日的重阳节,秋意虽浓,却难以触动我的心。凤城的歌声中传来了新的乐音。凤求凰旁的碧柳,愁眉已经显得淡淡的;露水染上了黄花,笑容却显得格外深沉。初见大雁,已然听到砧声。绮丽的罗衣丛中,胜过高处的登临。须得在月光下,轻轻捧起霞光映照的金杯。
作者介绍:
晏几道,字叔原,号渐江,是宋代著名的词人。他的词以细腻、清丽著称,常常表现个人的情感与自然的景色。生于北宋,后期生活在南宋,经历了社会动荡,作品反映出对人生的感慨与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重阳节,正值秋季,诗人借助节日的氛围抒发对秋天的感受,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这首《鹧鸪天》以九月九日的重阳节为背景,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与对秋天的思考。开篇“九日悲秋不到心”,直接点明主题,尽管是重阳佳节,诗人却感到一种淡淡的悲凉,秋天的到来并未真正触动他的内心。这种情感的孤寂在接下来的描写中愈加显露:凤城的新音,与秋天的凋零形成了对比,愁眉淡淡的碧柳与露染黄花的笑靥则交织出一种微妙的忧伤。
诗中的意象丰富,既有自然的描绘,又有对人情的细腻感受。初见雁、闻砧声,暗示着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变迁。最后几句“须教月户纤纤玉,细捧霞觞滟滟金”,则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珍惜。这种对美的追求与内心的孤独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秋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虽然秋天带来了凋零与萧索,但诗人依然希望在这美丽的时刻,珍惜眼前的一切。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九日”指的是哪个节日?
A. 中秋节
B. 重阳节
C. 春节
答案: B
“凤凋碧柳”中的“凤”指的是?
A. 凤凰
B. 雀鸟
C. 风
答案: A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孤独与对美的向往
C. 愤怒
答案: 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将晏几道的《鹧鸪天》与李清照的《如梦令》进行对比,两者都是反映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的词作,但晏几道的词更侧重于孤独与思考,而李清照则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