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杂兴六言十首》

时间: 2025-05-07 08:18:02

诗句

羹墙如见尧在,讴歌皆之启贤。

至行冠冕万世,通丧缟素三年。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18:02

原文展示

《杂兴六言十首》
刘克庄

羹墙如见尧在,
讴歌皆之启贤。
至行冠冕万世,
通丧缟素三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理想的政治环境:当羹墙(指盛宴的场所)中如同看到尧(古代贤明君主)在场时,所有的歌唱都是为了启迪贤者;而真正的行为将会流传千古,虽然经历了三年的丧葬之痛。

注释

  • 羹墙:指的是古代盛宴或宴会的场所。
  • :古代中国著名的贤君,象征着明君和仁政。
  • 讴歌:指歌唱或赞美。
  • 至行:指高尚的行为或品德。
  • 冠冕:象征地位和荣耀。
  • 通丧:指经历丧事。
  • 缟素:白色的丧服,代表哀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子翚,号巢北,宋代末期的诗人和词人。他在文学上有着深厚的造诣,尤其擅长诗词,风格豪放,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杂兴六言十首》是刘克庄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他对理想政治和贤明君主的向往,也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关注和对未来的思考。

诗歌鉴赏

刘克庄的这首《杂兴六言十首》以其简练的六言诗体,展现了深刻的政治理想和对道德的追求。开篇通过“羹墙如见尧在”引入了对古代贤君尧的怀念,暗示当今社会缺乏这样的统治者。诗中提到的“讴歌皆之启贤”,不仅表达了对贤者的赞美,也传递出一种期待和希望,期待有更多的贤良之士出现在政治舞台上。

“至行冠冕万世”则强调了高尚行为的重要性,指出真正的德行可以流传千古,而不仅仅是权位的象征。最后一句“通丧缟素三年”则表现了对丧事的尊重,揭示了在经历了痛苦的失去后,仍需保持对道德的坚守和对理想的追求。这首诗在形式上简洁而意蕴深厚,语言中渗透着对理想社会的渴望和对当时政治的忧虑,展现了刘克庄作为诗人的深刻思考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羹墙如见尧在:羹墙上,仿佛看见尧王在场,暗示理想中的领导者。
  2. 讴歌皆之启贤:所有的歌唱都在启迪贤良之士,表达对贤者的渴望。
  3. 至行冠冕万世:至高无上的行为能够赢得永恒的荣誉。
  4. 通丧缟素三年:经历丧事三年,仍旧保持对道德的坚守,体现了对生命和道德的尊重。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羹墙”比喻政治环境,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音韵美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对贤明统治者的渴望,强调高尚行为的传承与重要性,以及对道德的坚守,反映出诗人对社会现状的忧虑和对理想政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羹墙:象征宴饮和社交场合,暗示人际关系。
  • :代表理想的领导者和仁政。
  • 缟素:象征哀悼和对道德的尊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羹墙如见尧在”中的“尧”指代什么?

    • A. 一种食物
    • B. 古代贤君
    • C. 一个地方
  2. “至行冠冕万世”强调了什么?

    • A. 权力的象征
    • B. 行为的重要性
    • C. 个人的荣耀
  3. “通丧缟素三年”中的“缟素”指什么?

    • A. 祭祀的食物
    • B. 丧服
    • C. 诗歌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李白《将进酒》:同样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但通过豪放的饮酒与人生哲理的探讨,风格显著不同。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样关注社会现实,但更侧重于对民生疾苦的反映。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关于宋代诗人的作品集。
  • 《中国古代诗歌史》:介绍古代诗歌发展脉络的重要著作。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失意归吴因寄东台刘复侍御 靖安寄居 西斋养病夜怀多感因呈上从叔子云 夷门雪赠主人(是赠陆长源,陆有答诗) 劝友 暮秋感思 达士 自叹 饥雪吟 秋夕贫居述怀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丨字旁的字 在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后来居上 悯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生字旁的字 曲米 丿字旁的字 先字旁的字 游云惊龙 风环雨鬓 风吹日炙 交口赞誉 包含罢的成语 轻鸡爱鹜 无复孑遗 閠字旁的字 溘先朝露 衡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怕鬼有鬼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