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7:38: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7:38:55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选自汉刘向说苑。
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君主派人给他送来一个邑(封地),想以此来修补他的衣服。曾子拒绝了,派人再次送来,他仍然不接受。使者说:“先生不求于人,人家送给您,为什么不接受呢?”曾子回答说:“我听说,接受别人的恩惠会让人感到畏惧,而给予别人恩惠会让人骄傲。即使是你送的恩赐,也不会让我骄傲,我能不感到畏惧吗?”他始终不接受这个邑。孔子听说后说:“曾子的话足以维护他的节操。”
作者介绍:刘向,字子政,汉代著名的学者和文学家,擅长古文,尤其以编纂《说苑》等著作而闻名。他的作品多关注伦理道德、历史教训,体现了儒家思想。
创作背景:该诗出自《说苑》,是对曾子节操的崇高赞美,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道德和节操的重视。曾子的拒绝不仅仅是对物质的拒绝,更是一种对内心节操的坚守。
《曾子不受邑》通过曾子的拒绝,展现了他坚定的品德和对物质诱惑的超然态度。曾子作为孔子的弟子,他的行为体现了儒家提倡的节操和谦逊。他拒绝接受邑的理由,不仅是因为对物质的看淡,更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独立和尊严。这种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在追求物质的社会中,保持自我、不被外物所动,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首诗中,曾子的坚定立场引发了孔子的赞赏,孔子的评价不仅是对曾子的认可,更是对儒家道德观念的肯定。通过曾子的故事,诗歌传达了对不受外界影响、坚守内心信念的推崇。这种精神在当下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人们在面对诱惑和挑战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对比手法,曾子的拒绝与鲁君的好意形成鲜明对比;也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强调曾子的决心。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曾子对物质诱惑的拒绝和对节操的坚持,展现了儒家思想中对内心道德的重视。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曾子拒绝接受邑的原因是什么?
a) 因为他不喜欢
b) 因为他坚持节操
c) 因为他有自己的田地
d) 因为他不认识鲁君
孔子对曾子的态度是怎样的?
a) 赞赏
b) 责怪
c) 无所谓
d) 不屑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