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3:30: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30:22
赠敬晊助教二首(一作无可诗)
到来常听说清虚,手把玄元七字书。
仙籍不知名姓有,道情惟见往来疏。
已能绝粒无饥色,早晚休官买隐居。
便欲去随为弟子,片云孤鹤可相于。
街西静观求居处,不到权门到寺频。
禁掖人知连状荐,国庠官满一家贫。
清仪称是蓬瀛客,直气堪为谏诤臣。
自顾无成年渐长,报恩惟愿杀微身。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权力的淡漠。诗人听闻清虚之道,手握道理书籍,然而他的仙籍却不知名姓。诗中提到他已经能做到不再饥饿,早晚想要辞官隐居,愿意随师学习,像那孤鹤一般自由自在。尽管他在街西寻找隐居之处,却不愿去权势之家,而是常去寺庙。对于权贵的推荐,他感到无奈,国学的官位满了,但自己家境贫困。诗人自认为是蓬瀛的客人,直言直气可以做谏诤的臣子。自顾渐渐年长,唯愿以微薄之身回报恩德。
作者介绍:刘得仁,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以其道教思想和诗歌风格著称,作品多涉及隐逸与自然的主题。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社会动荡与权力中心的腐败使得许多士人向往隐逸生活,诗人在此背景下表达了对道教的向往与对世俗的反思。
这首诗以一种清新脱俗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道教理想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清虚”和“玄元七字书”引出对道教哲学的探讨,显示出他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尤其在提到“已能绝粒无饥色”时,诗人不仅在字面上表达了对物质生活的超脱,也暗示了他对精神境界的追求。接下来的“便欲去随为弟子”,则透露出他对师道的尊重与学习的渴望。
诗中通过对比“不到权门到寺频”,展现了诗人对权力与世俗的拒绝,强调了他对清净生活的向往,进一步加深了诗的主题。特别是“清仪称是蓬瀛客”,展示了诗人理想中的人生态度,既不羡慕权贵,也不愿沉迷于世俗的纷扰。
整首诗清新流畅,意境深远,充满了对道教哲学的思考和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充分体现了唐代士人的理想与情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世俗权力的拒绝,以及对道教哲学的追求,体现了唐代士人的理想和情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清虚”指的是什么?
诗人希望辞去官职,追求的生活方式是?
诗中提到“片云孤鹤”,意在表达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