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江雪》

时间: 2025-05-02 12:52:26

诗句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52:26

原文展示: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白话文翻译:

在千山万水之间,鸟儿飞绝,踪迹无存;
在寒江雪中,一位蓑衣斗笠的老翁,独自在钓鱼。

注释:

  • 千山:指数不胜数的山。
  • 鸟飞绝:形容鸟儿都不再飞翔,表示环境的寂静。
  • 万径:形容无数的小路。
  • 人踪灭:表示人迹全无,形容荒凉。
  • 孤舟:孤独的小船。
  • 蓑笠翁: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人,象征渔夫的形象。
  • 独钓:独自垂钓,表现出孤独与宁静。
  • 寒江雪:寒冷的江面上飘着雪,营造出一种寒冷的氛围。

典故解析:

“江雪”并没有直接的典故背景,但柳宗元的这首诗可以看作是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他在贬谪期间的情感与思考。柳宗元生于动荡的时代,遭受贬谪,心中苦闷,因此诗中流露出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柳宗元(773年-819年),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因其政治理想与时政不合而遭贬。柳宗元与王勃、骆宾王并称“初唐三杰”,其诗风清新隽永,擅长描写自然风光。

创作背景:

“江雪”写于柳宗元贬谪永州期间,表达了他对孤独生活的感慨与对自然的热爱。作品传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反映了他在逆境中的坚韧与淡泊。

诗歌鉴赏:

《江雪》是一首极具意境的五言绝句。全诗通过寥寥几句,构建了一幅空旷、宁静而又略显悲凉的画面。开篇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瞬间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诗人用对比的手法,描绘出自然的静谧与人类的渺小。接下来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则将视线聚焦于一位孤独的渔翁,他在寒冷的江面上垂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渔翁的孤独与自然的广阔形成强烈的反差,显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自由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生的沉思。诗中的“寒江雪”不仅描绘了严冬的景象,也象征着人生境遇的寒冷与孤独。柳宗元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感悟,表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态度,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千山鸟飞绝:数不尽的山上,鸟儿已经飞绝,描绘出一种静谧的自然环境。
  2. 万径人踪灭:无数的小路上,人迹全无,进一步强调孤独与荒凉。
  3. 孤舟蓑笠翁:孤独的小船上,坐着一位穿蓑衣、戴斗笠的老翁,象征着渔夫。
  4. 独钓寒江雪:在寒冷的江面上,他独自垂钓,突显了他与自然的和谐及内心的宁静。

修辞手法:

  • 对仗:前两句和后两句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意象:通过“千山”、“万径”、“孤舟”、“寒江雪”等意象,营造出诗歌的整体氛围。
  • 比喻:将自然环境与人类情感结合,表达孤独与追求自由的主题。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孤独生活的深入思考,展现了在逆境中对自然的热爱与追求,传递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千山:象征广阔和孤寂。
  • :代表自由与灵动,但在此却是飞绝,暗示生命的寂灭。
  • 孤舟:象征孤独与宁静,渔翁的形象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 寒江雪:寒冷与孤独的象征,营造出凄清的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千山鸟飞绝”表达了什么样的意境? A. 热闹 B. 寂静
    C. 喜庆 D. 祥和

  2. 诗人用什么形象来表现孤独的渔翁? A. 渔网 B. 孤舟 C. 河流 D. 山川

  3. 全诗的情感基调是: A. 悲伤 B. 欢快
    C. 宁静 D. 激昂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可以将《江雪》与王维的《鹿柴》进行对比,两者均描绘了自然景色,但王维的诗更倾向于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柳宗元则更突出孤独与内心的沉思。这种不同的情感基调体现了两位诗人对自然的不同理解和人生的不同感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柳宗元研究》

译文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注释

千山鸟飞绝,万径(jìng)人踪灭。绝:无,没有。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人踪:人的脚印。 孤舟蓑(suō)笠(lì)翁,独钓寒江雪。 孤:孤零零。蓑笠:蓑衣和斗笠。笠:用竹篾编成的帽子。独:独自。

赏析

  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这好像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送僧归昆山 送黄给事晖奉使满剌国封王 其二 送黄给事晖奉使满剌国封王 其一 水榭荷风 南浦烟篷 怡荣 淡庵 赤壁图 春日见杨花寄章文重 句 其一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炫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筹的成语 发蒙解缚 馬字旁的字 噬搏 仙园 乐嗟苦咄 宝盖头的字 燃糠自照 宵征 车字旁的字 忙投急趁 黄字旁的字 辛字旁的字 一支半节 玉石俱摧 檀烟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