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浣溪沙 其一》

时间: 2025-05-07 06:48:32

诗句

渐是秋光欲暮时,疏疏黄叶遍寒枝,轻烟淡霭不成丝。

一觉直应嫌梦短,三更已自怯归迟,弥天风露我何之?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6:48:32

原文展示:

渐是秋光欲暮时,
疏疏黄叶遍寒枝,
轻烟淡霭不成丝。
一觉直应嫌梦短,
三更已自怯归迟,
弥天风露我何之?

白话文翻译:

渐渐地,秋天的光景已近黄昏,
稀疏的黄叶在寒冷的枝头上随处可见,
轻烟淡雾缭绕,却不成丝状。
一觉醒来,真应觉得梦太短,
三更时分,我已因归得迟而感到畏惧,
这满天的风露,我又该何去何从?

注释:

  • :渐渐地,表示时间的推移。
  • 秋光:秋天的光景,指秋季的景色。
  • 欲暮时:快要黄昏的时候。
  • 疏疏:稀疏,形容黄叶不密集。
  • 黄叶:秋季落下的黄叶。
  • 寒枝:寒冷的树枝,暗指秋冬季节的寒冷。
  • 轻烟淡霭:细薄的烟雾和淡淡的雾霭,营造出朦胧的氛围。
  • 不成丝:没有形成丝状,形容烟雾的轻薄与散乱。
  • 一觉:指睡觉醒来。
  • 直应:确实应该。
  • :觉得不满,这里指对梦短的不满。
  • 梦短:梦境短暂。
  • 三更:夜深时分,指午夜。
  • :害怕、畏惧。
  • 归迟:回家晚了。
  • 弥天:满天,形容极广的空间。
  • 风露:风和露水,秋夜的特征。
  • 我何之:我该何去何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袁克文(约1663-1735),清代诗人,字子华,号思庵,江苏江阴人。其人以诗著称,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作品风格清新,情感真挚。袁克文的诗多描绘生活中的细节,展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浣溪沙 其一》创作于秋季,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反映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秋天的到来常常让人感到孤寂和惆怅,诗人在描绘秋光和寒枝时,表达了内心的忧伤与思索。

诗歌鉴赏:

《浣溪沙 其一》是一首充满秋意的词作,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秋天的深刻感受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整首词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写,勾勒出一幅凄美的画面:稀疏的黄叶在寒冷的枝头摇曳,轻烟淡霭如梦,似乎在述说着时间的流逝。词中“渐是秋光欲暮时”一句,形象地表现出秋天的黄昏即将来临,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

随着夜深人静,诗人独自回想,心中对梦境的短暂感到不满,仿佛在提醒自己珍惜当下的时光。而“三更已自怯归迟”则体现了诗人对归家的恐惧,这种恐惧不仅是对夜晚的畏惧,更是对人生无常和孤独感的反思。最后一句“弥天风露我何之”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面对满天的风露,不禁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与归宿。这种情感的深邃,使得整首词不仅具有自然之美,更具人文关怀,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渐是秋光欲暮时:秋天的光景逐渐接近黄昏,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2. 疏疏黄叶遍寒枝:稀疏的黄叶覆盖在寒冷的树枝上,表现出秋天的萧瑟。
  3. 轻烟淡霭不成丝:轻薄的烟雾和淡淡的雾霭在空中飘散,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氛围。
  4. 一觉直应嫌梦短:醒来后,觉得梦境太短,反映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5. 三更已自怯归迟:深夜时分,因回家晚而感到害怕,表现出内心的孤独。
  6. 弥天风露我何之:面对满天的风露,感到迷茫与无助,体现了对人生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轻烟淡霭比作梦境的虚幻,增强了诗意。
  • 拟人:用“怯”来形容诗人对归家的恐惧,赋予情感以生命。
  • 对仗:在结构上对称,如“梦短”与“归迟”的对比,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秋天的感怀与对人生短暂的思考,揭示了孤独与迷茫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反思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光:象征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 黄叶:代表凋零与孤独。
  • 轻烟淡霭:象征梦境的虚幻和短暂。
  • 风露:隐喻人生的无常和不确定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渐是秋光欲暮时”指的是什么时节?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2. 诗人对梦的感受是:

    • A. 梦很长
    • B. 梦很短
    • C. 梦很美
    • D. 梦很真实
  3. “三更已自怯归迟”中的“三更”指的是:

    • A. 早晨
    • B. 正午
    • C. 深夜
    • D. 黄昏

答案:

  1. C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诗词对比:

李清照《如梦令》与袁克文的《浣溪沙 其一》均描绘了秋天的景象,但李清照的作品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而袁克文则通过自然景色反映对人生的感慨。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展示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相关查询

登秦岭 登郡南楼望山感而有作 得昭文李学士书报以二绝 丹河闲步 次韵和仲咸送池秀才西游 次韵和仲咸感怀贻道友 次韵和仲咸感怀贻道友 次韵和仲咸对雪散吟三十韵 次韵和朗公见赠 春晚游太和宫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购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附向 淤溉 龍字旁的字 干字旁的字 虎啸风生 子字旁的字 雁足传书 了不相关 病开头的成语 皇天有眼 罗惹 包含担的词语有哪些 银膏 夏虫语冰 乛字旁的字 廾字旁的字 兼而有之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