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11: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11:18
观田中鸲鹆啄粟,因悟象耕鸟耘之说,戏题二
粟黄荞白未全秋,谁报乌衣早作偷。只在林梢筑仓廪,便知去处若为搜。
在田中看到鸲鹆啄食谷子,因而悟出一种鸟类象征耕作和播种的说法,戏谑地写下这首诗。
谷子已经有些黄了,荞麦也白了,但还未到秋天的尽头,谁来告诉我那些乌衣鸟为何早早就开始偷食了呢?它们只在林梢上筑巢,便可以知道它们去往何处,若要寻找它们的踪迹就容易多了。
“象耕鸟耘之说”指的是通过观察鸟类的行为,推测农业的自然规律和农作物的生长周期。这种说法源于古代对自然的观察与认识,反映出人们对自然界的细致观察与思考。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词人。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形象生动著称,尤其在描写田园风光和反映农民生活方面有独特的贡献。
这首诗写于宋代农田中,诗人通过观察鸲鹆的行为,领悟到鸟类与耕作之间的关系,反映了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杨万里的这首诗以鸟类的啄食为切入点,生动地描绘了农村秋季的景象。诗中通过对鸲鹆觅食的观察,反映出一种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和尊重。开篇的“粟黄荞白未全秋”,便勾勒出一幅秋日丰收的图景,令人感受到丰收的期待与农事的繁忙。
接下来的“谁报乌衣早作偷”,则是诗人对乌鸟行为的疑问,表现出对自然界中生物行为的好奇与思考。同时,诗中暗含了对鸟类生存智慧的赞赏,它们通过筑巢的方式,预示着生存的本能与智慧。
整首诗情景交融,既有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也有对生活哲理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全诗通过对田野与鸟类的描写,反映了自然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表达了对自然智慧的赞美与对生活的思考。
诗中提到的鸟类是哪一种?
诗中“粟黄荞白未全秋”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
诗人通过观察鸟类的行为,反映了什么样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