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甲子初春即事六首》

时间: 2025-04-25 07:12:06

诗句

腊去寒犹在,春来花未开。

东风忽然到,放尽一园梅。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7:12:06

甲子初春即事六首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原文展示:

腊去寒犹在,春来花未开。
东风忽然到,放尽一园梅。

白话文翻译:

腊月过去了,寒气依然存在;春天来了,但花儿还未开放。
东风突然吹来,满园的梅花便都绽放了。

注释:

  • 腊去: 指腊月(农历十二月)过去。
  • 寒犹在: 寒冷的天气仍然存在。
  • 春来: 春季来临。
  • 花未开: 花朵还没有开放。
  • 东风: 春天的代表,象征着温暖的气候。
  • 放尽: 全部绽放。
  • 一园梅: 指的是园中所有的梅花。

典故解析:

梅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坚韧和高洁,常常与冬天和春天的交替联系在一起。古人常以梅花喻志,表达在艰难环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此诗通过描写春天的到来和梅花开放,暗含了春天带来的希望和生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80-1235),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因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山水田园的热爱而闻名。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与生活情趣,常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初春时节,正值农历新年后,梅花作为春天的使者,象征着新的开始。诗人通过描写春天的到来,表达了对春天的期待与对生命复苏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来临,描绘了初春的寒冷与梅花的绽放之间的微妙关系。诗的开头“腊去寒犹在”揭示了时节的交替,虽然腊月已经过去,但寒冷的气息仍然弥漫在空气中,表现出春天初来时的寒冷。接着,诗人描写春天来临时,花朵尚未开放,似乎在暗示春天的温暖虽然已经到来,但自然界的变化仍需要时间。最后,东风的到来,象征着春天的真正降临,梅花在东风的吹拂下,瞬间全开,生机勃勃,给人以希望的感觉。整首诗情感真挚,蕴含着对生命的热爱与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展现了作者对春天的无限向往和欣喜。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腊去寒犹在: 腊月已经过去,但寒冷的天气依然存在,表现出季节交替的迟滞。
    • 春来花未开: 春天已经到来,然而花朵尚未开放,暗示着春天的温暖尚未完全渗透到自然之中。
    • 东风忽然到: 意外的东风吹来,象征着春天的力量。
    • 放尽一园梅: 一瞬间,园中的梅花全部开放,生机勃勃,体现出春天的生命力。
  • 修辞手法:

    • 拟人: “东风忽然到”,赋予东风以人的特征,使其显得更加生动。
    • 对仗: 诗句之间构成了自然的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现了生命的希望与自然的复苏,传达出一种对新生事物的热切期待。

意象分析:

  • : 象征着冬季的寒冷和肃杀,是春天来临之前的状态。
  • : 代表着新的开始和生命的复苏。
  • 东风: 象征着春天的使者,带来温暖和生机。
  • 梅花: 代表着坚韧与高洁的品质,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东风”象征了什么?

    • A. 冷空气
    • B. 春天的来临
    • C. 夏天的炎热
  2. “腊去寒犹在”体现了怎样的气候特征?

    • A. 春暖花开
    • B. 寒冷依旧
    • C. 炎热难耐
  3. 梅花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冬天的结束
    • B. 生命的希望
    • C. 秋天的萧索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杜甫
  • 《早春呈水部张九龄》: 韩愈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 表现出春天的生机与战乱带来的忧愁,风格较为沉郁。
  •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九龄》: 描绘了春天的美好与生机,情感基调更加明朗。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杨万里诗集》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次韵荅王仲安 次鄂屯遂初韵 夏夜即事 病中斋居杂诗次和仲韵五首 其二 病中斋居杂诗次和仲韵五首 次韵书事 石州慢 寄题龙首峰 太常引 和王治书仲安 酹江月 前日归途,偶记和仲欲把锄 门人愿 酹江月 登古容城有感,城阴则静修刘先生故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高官尊爵 包含略的词语有哪些 单人旁的字 入阳 野鹤孤云 执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采字旁的字 赞不绝口 翁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受益匪浅 金字旁的字 延颈就缚 香甘 宽开头的成语 感心动耳 包含烈的成语 奉将 立刀旁的字 弋字旁的字 遗善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