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4:35: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4:35:37
如梦令·纤月黄昏庭院
作者: 纳兰性德 〔清代〕
纤月黄昏庭院,
语密翻教醉浅。
知否那人心?
旧恨新欢相半。
谁见?谁见?
珊枕泪痕红泫。
在黄昏的庭院里,细弱的月光洒落,
轻声细语让人醉意朦胧。
你知不知道那个人的心?
旧情与新欢各占一半。
有谁见过?有谁见过?
枕边泪痕如红色的泪水一般。
“珊枕”一词在古典诗词中常用来形容女性的柔情与脆弱,枕边的泪水则是思念和伤感情绪的直接体现。
作者介绍:纳兰性德(1655年-1715年),清代著名词人,字容若,号柳泉,满族人。他的词风清丽婉约,情感真挚,常表达对爱情的思考与感慨。
创作背景:这首词创作于纳兰性德的个人情感经历中,反映了他对爱情复杂的思考,以及在情感纠葛中的迷茫与无奈。
《如梦令·纤月黄昏庭院》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作,描绘了黄昏时分庭院中的宁静与思绪的纷乱。开篇“纤月黄昏庭院”,用细腻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柔和的氛围,令人联想到暮色中的孤独感。随着“语密翻教醉浅”的出现,词人似乎从寂静中唤醒,表达了内心的复杂情感。这里的“醉浅”不仅指感情的微妙,也暗示着一种对旧爱的依恋与新欢的迷惑。
接下来的“知否那人心?”则是对情感对象内心的探询,表现出一种不安与焦虑。旧恨与新欢的交错,形成了词人情感的纠结,而“谁见?”则显露出一种无奈,似乎在问世人对自己情感的理解与共鸣。最后的“珊枕泪痕红泫”则将情感推向高潮,泪痕的红色不仅是对往昔的追忆,也是对现状的无奈,展现了深邃而又悲伤的情感深度。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爱情的复杂与脆弱,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深切的共鸣与思考。词人巧妙地运用意象和情感的对比,使得这首词在清雅中透出一丝悲伤,表现出人对爱情的渴望与无奈,令人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全诗运用比喻(如“纤月”象征柔情)、拟人(情感如人般交流)、对仗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词围绕情感的复杂性展开,表达了对旧爱的怀念与对新欢的迷惘,展现了人们在爱情中常有的无奈与孤独。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选择题:
诗中的“纤月”主要形容什么?
A. 明亮的月光
B. 细弱的月光
C. 圆满的月光
填空题:
诗中的“旧恨新欢”指的是____与____的情感交织。
判断题:
诗中“知否那人心?”表达的是对对方情感的关心。 (对/错)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纳兰性德的《如梦令·纤月黄昏庭院》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表现了对爱情的细腻描写,但纳兰性德更倾向于表达复杂的内心情感,而李清照则表现出一种坚强与执着,二者相辅相成,展现出不同的情感风貌。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