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12: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12:11
宜兴山房十首
作者: 李曾伯 〔宋代〕
烧罢天香月半昏,掩扃才了便呼灯。
窗前诵彻渊明赋,却傍禅床听葛藤。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香炉里的香已经烧完,月光照耀着窗前,我刚刚关上门便开始点灯。窗前我诵读着陶渊明的诗篇,而在禅床旁边,我静静地听着外面的葛藤声。
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号靖节,东晋时期的诗人,以其隐逸的生活和清新的诗风著称。他的诗多描写田园生活,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厌倦。在此诗中提到的“渊明赋”即是指他的作品,诗人通过诵读陶渊明的诗来表达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作者介绍:李曾伯,生活在宋代,是一位以山水田园诗著称的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描绘隐逸生活的恬淡与宁静。李曾伯的创作受到了陶渊明的影响,向往自然和简单的生活。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诗人在山房中独处,反映了诗人对清静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古代诗人的敬仰。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的夜晚图景。诗人以“烧罢天香月半昏”开篇,既描绘了夜晚的氛围,又暗示了其内心的闲适与放松。随着香烟的消散,夜色愈加浓厚,而这种浓厚的夜色也为诗人的思绪增添了几分深邃。
接着,诗人关上门,点亮灯光,形成了一种私密的空间,似乎与外界隔绝,专注于内心的宁静。他在窗前诵读陶渊明的诗篇,表明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而“却傍禅床听葛藤”,则展示了他对周围自然环境的细腻感受,葛藤的声音增添了夜晚的静谧与生动。
整首诗蕴含着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宁静,反映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世事的淡漠。李曾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比,成功地传达了隐逸生活的美好与内心的宁静。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体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李曾伯是哪一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诗中提到的“渊明赋”是谁的作品?
A. 李白
B. 陶渊明
C. 杜甫
D. 白居易
诗人在夜晚做了什么事情?
A. 旅游
B. 读书
C. 听音乐
D. 写信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李曾伯与陶渊明的诗歌风格相似,均描写隐逸生活,但李曾伯在描写时更注重夜晚的细腻感受,而陶渊明则更强调田园生活的清新气息。两者都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的超脱,但表达方式和侧重点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