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6:56: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6:56:48
乔木长千年,终不到霄汉。
怒涛涨千尺,终亦有畔岸。
倘非分限本截然,
波吞天地枝插天。
位极三公殊未惬,
粟积千仓犹道乏。
黄金满匮尚求多,
华屋连云常苦狭。
人心无足时,
天道有止法。
这首诗的意思是:高大的乔木生长千年,也终究无法达到天际;汹涌的怒涛上涨千尺,最终也有它的岸边。如果不是本身就有分寸和限制,波涛就会吞没天地,把树枝插入天际。即使位极人上三公,心中仍然不满足;即使粮食堆积如山,依然觉得匮乏。即使金银满仓,仍旧想要更多;即使华丽的房屋连绵不绝,依然觉得狭窄。人心永远得不到满足,而天道却有其止息之法。
刘埙(公元1070年-1130年),字元一,号梦阮,南宋初期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作多探讨人生哲理,风格清新而深沉,常以自然景物抒发情感。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与变革之际,作者通过诗歌反映了对人性贪婪及宇宙法则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物质追求的反思。
《止法》是一首揭示人性与宇宙法则的哲理诗,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了人心的无尽追求与宇宙的止息之道。首联以“乔木长千年,终不到霄汉”开篇,写出即使是长寿的高大树木也不能达到理想的高处,暗示了人类追求理想的渺小和无奈。接着,“怒涛涨千尺,终亦有畔岸”则表明即使是汹涌的浪潮也有其边界,说明一切事物都受制于自然法则。
诗中提及“位极三公殊未惬”,表达了即使身居高位、权势滔天的人也常感到内心的不满足,进一步揭示了人心的贪婪与无止境的欲望。“粟积千仓犹道乏”,即便是物质极其丰富,心中依然觉得缺乏,表现出人类对物质的追求永无止境。
最后,诗的结尾“人心无足时,天道有止法”将整首诗的主题升华至哲学层面,强调宇宙自然有其规律,而人心的贪婪却永无止境。这一对比不仅让人深思,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悲凉的无奈与对人生的反思。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绘,揭示了人类欲望的无止境与宇宙法则的必然性,强调了人心的贪婪与自然规律之间的对立,劝诫人们应当意识到自身欲望的局限。
诗中提到的“位极三公”指的是什么?
A. 普通人
B. 高级官员
C. 学者
诗中“怒涛涨千尺,终亦有畔岸”想表达什么?
A. 一切事物都有边界
B. 波涛无穷无尽
C. 人的追求永远没有边界
“人心无足时,天道有止法”中的“止法”指的是什么?
A. 自然规律
B. 法律条文
C. 道德标准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刘埙的《止法》更侧重于对自然法则的探讨,而李白则更多表现出对人生快意的追求。两首诗分别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对人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