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2:27: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27:08
作者:贯休 〔唐代〕
索索复索索,无凭却有凭。
过溪遭恶雨,乞食得干菱。
只有山相伴,终无事可仍。
如逢梅岭旦,向道只宁馨。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行走于江西的情景。诗人感叹一路的风雨飘摇,虽然没有依靠,却又有些依托。过溪时遇到恶劣的天气,乞讨得来的食物仅仅是几根干菱。身边只有高山相伴,心中却无所依恋。若能在梅岭的早晨相遇,沿着道路走去,心中便会感到宁静和愉悦。
作者介绍:贯休(830年-912年),字惟简,号少室,唐代著名诗人、僧人,擅长诗歌,尤其是五律与七绝。其作品多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战乱频繁。诗人以送别一位衲僧为题,表达了对出家人孤独生活的理解,同时也流露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意象和简洁的语言展现了一个出家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诗的开头“索索复索索”,通过自然界的声音引入,引起读者的兴趣。接着,诗人描述了过溪遇到恶雨的境况,表现出行路艰难,乞食无果的困境,这种生活的艰辛反映了当时出家人的境遇。
在孤独的山中,诗人感受到的是一种无所依恋的空虚,尽管身边有山相伴,但这种陪伴却无法填补内心的空白。“如逢梅岭旦,向道只宁馨”,诗人希望在梅岭的晨曦中,能找到一丝宁静与心灵的慰藉,展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整首诗不仅表达了对出家人生活的理解,也反映出诗人对自然与生活哲学的深刻思考,给人以启迪。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探讨了孤独和内心追求的主题,表现了对宁静生活的渴望以及对出家人艰辛生活的同情。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干菱”指的是什么?
诗中“如逢梅岭旦”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