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戏赠育王虚白长老》

时间: 2025-05-01 08:28:37

诗句

白云山顶病禅师,昔日公卿各赠诗。

行尽四方年八十,却归荒寺有谁知。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8:28:37

原文展示

白云山顶病禅师,
昔日公卿各赠诗。
行尽四方年八十,
却归荒寺有谁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居住在白云山顶的病弱禅师,曾经有许多公卿为他作诗,如今他已八十高龄,走遍了四方,但最终还是回到这座荒凉的寺庙,世人却没有人知晓他的归来。

注释

  • 白云山:指山顶云雾缭绕之地,象征高洁、超然的境界。
  • 禅师:佛教僧侣,专注于禅修。
  • 公卿:古代高官显贵,意指社会地位高的人。
  • 荒寺:荒废的寺庙,反映出寺庙的冷清和寂寞。
  • 行尽四方:意为走遍了各地,经历了很多。

典故解析

  • 公卿赠诗:在古代,文人雅士常常用诗歌来表达对他人的敬仰和祝福,禅师曾享有盛名,受到众多人的赞誉。
  • 荒寺:古代寺庙常因历史变迁而荒废,反映了人们对名利的追逐最终会回归平淡的哲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推行新法,立志改革,诗词风格清新,情感真挚,常蕴含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王安石晚年,可能是对人生经历的反思,表达了对高洁志向的坚守与对现实的淡漠。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王安石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开头两句通过“白云山顶”的意象引入,营造出一种超然的氛围。禅师作为诗中的主角,代表了一种高洁、孤独的追求。他曾经受到公卿的赞誉,象征着社会的认可与尊重。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名声逐渐淡去,回到了荒凉的寺庙。这种强烈的对比让人感受到世事无常与人情冷暖,诗人通过这样的描绘,表达了对名利的无奈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整首诗在意象和情感上都极具层次感。诗中虽有对禅师境遇的叹息,但更多的是一种淡然的态度,似乎在告诉人们: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内心的安宁和对自我的坚守才是最重要的。王安石通过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自己的处世态度,也为读者提供了思考人生的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白云山顶病禅师:描写禅师的居所和他身体的虚弱,暗示了他在世俗中逝去的光辉。
  2. 昔日公卿各赠诗:回忆往昔的荣耀,表现出曾经的风光与现在的落寞形成鲜明对比。
  3. 行尽四方年八十:强调禅师的经历丰富,但也暗示了岁月的流逝和生老病死的无奈。
  4. 却归荒寺有谁知:表现出世人对他的冷漠与无知,突显他内心的孤独。

修辞手法

  • 对比:昔日的荣光与今日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象征:白云山象征高洁,荒寺则象征世事的无常与冷漠。
  • 反讽:公卿的赠诗与禅师的归隐,反映了名利与精神追求的矛盾。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以及对内心宁静与自我价值的追求。它提醒人们,真正重要的是个人的修养与内心的安宁,而非外界的荣华富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云:象征高洁、理想。
  • 禅师:象征追求内心宁静的人。
  • 公卿:象征世间的名利与地位。
  • 荒寺:象征生活的平淡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白云山顶”的意象主要象征什么? A. 名利
    B. 高洁
    C. 财富
    D. 权力

  2. 诗中的“荒寺”主要反映了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孤独
    C. 富贵
    D. 繁华

  3. 诗人对禅师的态度是: A. 同情
    B. 鄙视
    C. 赞美
    D. 无所谓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登高》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王安石 vs. 杜甫:两位诗人都在作品中表达了对人生命运的思考,王安石更多关注内心的宁静,而杜甫则倾向于反映社会的苦难与个人的遭遇。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典文学大系》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渡黄河 暮春新霁王瀛州杨海鹤张信我见访 晓度沙苑怀华州诸社 留题灵岩寺 题清远峡和光洞 题梁王寺清辩大师房 山中元夕 交廉布书事三首呈郎中机宜诗韵 交廉布书事三首呈郎中机宜诗韵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痛心刻骨 散步 赋禀 沙僧 厚结尾的成语 放羊拾柴 豸字旁的字 遗迹谈虚 隶字旁的字 死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长字旁的字 草字头的字 入门问讳 秉政当轴 枸梠 页字旁的字 高处不胜寒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