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21:34: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21:34:19
原文展示:
紫塞秋风紧,凌寒踏晓霜。
潦余沙尽白,关外柳先黄。
饮马长城窟,呼鹰古战场。
平生登览兴,敢惜鬓毛苍。
白话文翻译:
秋风在紫塞(边疆)中呼啸而紧,清晨的霜冻伴随着寒意。我看到河流的水已经干涸,沙滩变得雪白,关外的柳树早已变黄。骑马在长城的洞窟旁饮水,呼唤着鹰在古老的战场飞舞。回首往昔,虽然年华已逝,我依然不愿珍惜这白发苍苍的鬓毛。
注释: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直接引用具体的历史典故,但“饮马长城窟”和“古战场”暗示了中国古代边防和军事文化的深厚底蕴,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过往的追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翼(生于1727年,卒于1814年),字云甫,号恕庵,晚号楚山,清代诗人、书法家,生于湖南岳阳。他以作品的豪放、奔放著称,尤其擅长边塞诗,体现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与对战争历史的思考。
创作背景:
《再出古北口》是赵翼在经历了多次出征和游历边疆之后所作,反映了他对边塞的深切感受以及对岁月流逝的感慨。诗中描绘了他在北方边塞的自然景象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古战场,表达了对历史的怀念和对人生易逝的感伤。
诗歌鉴赏:
赵翼的《再出古北口》通过描绘紫塞的秋景,表现出一种苍凉与壮美交织的意境。诗的开头以“紫塞秋风紧”引入,瞬间设置了一个寒冷、紧迫的环境,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而“凌寒踏晓霜”则进一步增强了寒意,展现了清晨的宁静与凛冽。接下来的“潦余沙尽白,关外柳先黄”则构筑出了一幅秋日的边塞图,白色的沙滩与黄柳形成鲜明的对比,暗示了生活的艰辛与自然的变化。
“饮马长城窟,呼鹰古战场”一句,将诗人对历史的沉思与个人经历结合在一起,长城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战斗的场所,唤起了人们对战争的沉痛回忆。而最后两句,“平生登览兴,敢惜鬓毛苍”,通过自我反思,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珍惜与感慨,尽管年华已逝,依然怀有豪情。这种情感的流露,使整首诗在悲凉中蕴含着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彰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敬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边塞的深切感受,历史的追忆以及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展现了对生活与历史的思索,表现了民族精神的坚韧和对自然的崇敬。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再出古北口》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赵翼
C. 杜甫
诗中提到的“饮马长城窟”中的“长城”象征什么?
A. 自然景观
B. 民族精神
C. 战争的场所
“潦余沙尽白,关外柳先黄”中的“柳”象征什么?
A. 生命的无常
B. 勇气与力量
C. 战斗的精神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赵翼的《再出古北口》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展现了对自然和历史的深刻思考。赵翼的诗更侧重于个人的情感历程和对历史的沉思,而王之涣则通过高远的景象表达了对未来的向往与希望。两者在主题上既有共通之处,又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