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子夜夏歌 其二》

时间: 2025-04-23 21:56:13

诗句

郎言三伏热,岂无绿阴凉。

只怕郎心热,无处乞寒浆。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21:56:13

原文展示:

郎言三伏热,岂无绿阴凉。
只怕郎心热,无处乞寒浆。

白话文翻译:

这位郎君说在三伏天的酷热中,难道就没有一丝绿荫和清凉吗?
只怕是你心中太热烈,无法找到地方来求得一杯冰凉的饮品。

注释:

  • 郎言:指的是那位男子所说的话。
  • 三伏:指的是夏季最热的三十天,通常在农历的七、八月份。
  • 绿阴:指树木所投下的阴影,象征凉爽的环境。
  • 寒浆:指冰凉的饮品,这里比喻心灵的清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孙宸,明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作品虽不多,但其诗作以情感细腻、语言生动著称,常以自然景物映射人情。

创作背景:

《子夜夏歌》系列诗作反映了李孙宸对夏季炎热的感受,同时也表达了对人际关系中情感的渴求与思考。作品创作于社会动荡和个体情感交织的背景下,反映诗人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子夜夏歌 其二》是一首在夏季酷热中产生的诗作,它通过对比炎热与清凉的意象,揭示了内心深处的渴望与无奈。开头“郎言三伏热”直接点明了诗歌的背景,表现出对夏季气候的感受;而“岂无绿阴凉”则以疑问的方式引出对美好环境的期待,暗示在炎热中寻求一丝凉意的希望。

接下来“只怕郎心热”则转入对情感的思考,表达了对心热这种状态的担忧。这里的“郎”不单单指代具体的人,更象征着人们在情感上的渴望与追求。最后一句“无处乞寒浆”则是对这种渴求的无奈表述,表现了在炎热的环境中,内心的焦躁与对清凉的渴望。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而富有感染力,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对情感的细腻体悟。通过夏日的酷热,诗人不仅描绘了自然环境的变化,还反映了人们心中深藏的情感和愿望,具有很强的共鸣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郎言三伏热:表达了对夏日炎热的直接感受,郎君的言语引出诗的主题。
  2. 岂无绿阴凉:质疑是否真的没有凉爽之处,表明对自然的渴望与期待。
  3. 只怕郎心热:将关注点转向内心,提出对情感的忧虑,暗示情感的复杂性。
  4. 无处乞寒浆:表达了对冰凉饮品的渴望,象征着对心理清凉的追求。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热”和“凉”的对比,突出了季节的极端和内心的焦躁。
  • 疑问:使用疑问句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张力,引发读者思考。
  • 象征:绿阴象征着希望与安宁,寒浆则代表内心的清凉与满足。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夏季的酷热和人们内心情感的渴求展开,表现了在炎热的环境中,内心对清凉与舒适的渴望,体现了人们在生活中对情感交流的渴望与无奈。

意象分析:

  • 三伏热:象征着炎热与压迫感,反映出生活中的苦恼。
  • 绿阴:象征着希望、安宁和美好的环境。
  • 寒浆:象征着心灵的清凉与渴望,寓意对情感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三伏”指的是什么季节?

    • A. 春季
    • B. 夏季
    • C. 秋季
    • D. 冬季
  2. “郎心热”中的“郎”指代的是什么?

    • A. 诗人自己
    • B. 朋友
    • C. 爱人
    • D. 任何人
  3. 诗中“无处乞寒浆”的意思是:

    • A. 找不到饮水的地方
    • B. 找不到冰凉的饮料
    • C. 感到无助
    • D. 以上都是

答案:

  1. B
  2. D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与李孙宸的《子夜夏歌》相比,杜甫的《春望》同样描绘了自然环境的变化,但更多的是对国事的忧虑与个人命运的思考。两者在情感表达上有相似之处,均展现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但侧重点不同。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李孙宸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的情感与意象》

相关查询

谒金门·江上路 谒金门 谒金门 前题 和竹斋韵 谒金门 寒食临川平塘道中 谒金门 谒金门 其一 未至枫香十馀里山水,骤发借宿村舍 谒金门(惜春) 谒金门·休只坐 谒金门 谒金门 画梅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一根一板 消夜果 言字旁的字 龜字旁的字 行如禽兽 款宴 衣字旁的字 遭际时会 靡敝 鹿字旁的字 渊鱼丛爵 枯骨之馀 鼎字旁的字 了无所见 尽力而为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