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东郊》

时间: 2025-04-27 08:40:51

诗句

东郊丝雨破浮埃,绣骑寻芳两两来。

十亩霜阴青翳目,一篙溪色碧于苔。

林花泛日莺求友,垅麦含风雉应媒。

绿柳朱栏多酒市,杖头谁伴玉山颓。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8:40:51

原文展示

东郊丝雨破浮埃,
绣骑寻芳两两来。
十亩霜阴青翳目,
一篙溪色碧于苔。
林花泛日莺求友,
垅麦含风雉应媒。
绿柳朱栏多酒市,
杖头谁伴玉山颓。

白话文翻译

东郊的细雨打破了浮尘,
骑着华丽马匹的游人们成群结队地前来寻芳。
十亩田地的霜影映入眼帘,
一根竹篙撑起的溪水比青苔还要碧绿。
林中的花朵在阳光下轻轻摇曳,黄莺在求友。
麦田在微风中摇曳,野鸡也在寻求伴侣。
绿柳围绕着红栏杆,酒市热闹非凡,
我独自倚杖,谁来陪伴我在这玉山下消沉?

注释

字词注释:

  • 东郊:指东面的郊外,通常是指城市周边的乡村。
  • 丝雨:细小如丝的雨。
  • 绣骑:华丽的骑马,形容骑马者的服饰华美。
  • 霜阴:指霜冻后的阴影。
  • 一篙:指用竹篙撑船或撑水的动作。
  • 碧于苔:水色比青苔更碧绿。
  • 林花:树林中的花。
  • 求友:黄莺在寻求伴侣。
  • 垅麦:麦田的垄沟。
  • 含风:风中轻拂的样子。
  • 朱栏:红色的栏杆。
  • 酒市:卖酒的市场。
  • 杖头:手杖的顶端。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古典典故,但描绘的场景和意象反映了北方乡村的自然景色和乡村生活的恬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维(约1086年-约1150年),字惟和,号山人,宋代诗人,生于汴京。他的诗歌风格以清新自然著称,常描绘乡野风光和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宋代,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在繁忙的城市生活中,东郊的自然景色给人以宁静与舒适的感觉,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这种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东郊》是一首充满生机与自然气息的诗作。诗中描绘了初春东郊的细雨、花鸟与田野,展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乡村景色。通过“丝雨破浮埃”的描写,诗人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清新自然的环境,细雨滋润了大地,洗净了浮尘,给人一种心灵上的愉悦。

接着,诗人通过“绣骑寻芳两两来”,生动地描绘了游人骑马而来,体现了春日的欢快与热闹。诗中“十亩霜阴青翳目”与“一篙溪色碧于苔”的对比,把田野的阴影与溪水的清澈形成鲜明的对照,显示了自然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林花泛日莺求友”,黄莺在林中鸣叫,渴望找寻伴侣,传递出一种春天的情感气息,同时也隐含了人对情感的渴望。“垅麦含风雉应媒”,则描绘了麦田中的野生动物,也暗示着生长繁衍的自然法则。

最后两句“绿柳朱栏多酒市,杖头谁伴玉山颓”,展现了诗人对孤独的感慨,虽有酒市的热闹,但他却独自倚杖,感到一丝落寞。整首诗在春意盎然中流露出一种人对自然的亲近与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东郊丝雨破浮埃:描绘东郊细雨洗净了尘埃,营造出清新宁静的氛围。
  2. 绣骑寻芳两两来:骑马的人们成对而来,表现春天的热闹和生机。
  3. 十亩霜阴青翳目:十亩土地的阴影映入眼帘,展现自然的宁静。
  4. 一篙溪色碧于苔:溪水的颜色比青苔更加碧绿,表现水的清澈。
  5. 林花泛日莺求友:阳光照耀下的花朵和求偶的黄莺,传达春天的气息。
  6. 垅麦含风雉应媒:麦田在风中摇曳,野鸡在寻求配偶,象征生长和繁衍。
  7. 绿柳朱栏多酒市:绿柳环绕的酒市,描绘生动的乡村生活。
  8. 杖头谁伴玉山颓:诗人自感孤独,渴望陪伴,展现内心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丝雨”比喻细腻的春雨。
  • 拟人:黄莺“求友”表现鸟儿的情感。
  • 对仗: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如“林花泛日”与“垅麦含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春天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孤独的思考,展现了自然的美与人心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丝雨:象征细腻、温柔。
  • 绣骑:代表繁华与热闹。
  • 霜阴:暗示宁静与静谧。
  • 溪色:象征清澈与生机。
  • 林花:代表生命与美好。
  • 酒市:表现人情世故与生活的热闹。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东郊丝雨”意指什么? A. 大雨 B. 细雨 C. 雪

  2. “绣骑寻芳两两来”中“绣骑”指的是? A. 骑马的人 B. 华美的马匹 C. 骑马的服装

  3. 诗的最后两句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感伤 C. 激动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韩维的《东郊》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描绘了春天的自然景色,但《东郊》更侧重于乡村生活的细腻与宁静,而《登鹳雀楼》则展现了更广阔的视野与壮阔的气势。两者在情感基调上也有所不同,前者更为柔和,后者则显得豪迈。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诗词的美学》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临溪送别诗 望三湖诗 将发石头上烽火楼诗 离夜诗 和别沉右率诸君诗 赠王主簿诗 二 赠王主簿诗 一 奉和竟陵王同沉右率过刘先生墓诗 咏墙北栀子诗 和纪参军服散得益诗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自由价格 诗稿 堕其术中 馬字旁的字 包含赶的词语有哪些 合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政开头的成语 烟娇 乚字旁的字 吵扰 卒然 天道人事 大秤小斗 羊毛衫 頁字旁的字 儿字旁的字 包含髦的词语有哪些 入字旁的字 扯鼓夺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