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1:57: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1:57:21
慈恩伽蓝清会
作者:韦应物
素友俱薄世,屡招清景赏。
鸣钟悟音闻,宿昔心已往。
重门相洞达,高宇亦遐朗。
岚岭晓城分,清阴夏条长。
氲氛芳台馥,萧散竹池广。
平荷随波泛,回飙激林响。
蔬食遵道侣,泊怀遗滞想。
何彼尘昏人,区区在天壤。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作者和素友们都远离世俗,享受清幽的景致。鸣响的钟声使人领悟到内心的声音,过去的记忆在心中浮现。高大的门扉畅通无阻,天空也显得格外辽阔。晨曦中的山岭和城池分隔,夏天的阴影在树枝上延展。空气中弥漫着花香,竹林的景色显得格外开阔。荷花随波荡漾,微风掠过树林发出响声。简朴的素食伴随道义的朋友,心中对于世俗的留恋与思虑渐渐平静。与这些尘世的昏暗人相比,真是微不足道。
韦应物(737-792),字子云,号清真,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生活于盛唐时期,韦应物与王维、孟浩然等人齐名,以山水田园诗见长,关注人性与自然的和谐。
《慈恩伽蓝清会》写于韦应物隐居时,表达了他对清净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的超然态度。在那个社会背景下,士人常常追求名利,而韦应物却选择与自然为伴,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自我反省。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的超脱。开篇以“素友俱薄世”引入,立刻设定了一个离世的氛围,诗人和朋友们在清幽的环境中欢愉赏景,展现了人际关系的纯真。接着,鸣钟的声音令诗人领悟到了内心深处的思想,仿佛在提醒他要回归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在自然描写上,诗人通过“岚岭晓城分”与“清阴夏条长”描绘了清晨的迷人景色,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画面感。接着,诗中“氲氛芳台馥”与“平荷随波泛”展现了自然的和谐美,似乎在告诉读者,真正的美在于内心的平静与对自然的体悟。
最后,诗人通过“何彼尘昏人,区区在天壤”点出诗的主题:与世俗的纷扰相比,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美是多么重要。整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的赞美,更是对生活哲学的思考,让人感受到一种高远的精神境界。
全诗围绕着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出诗人对清净生活的追求和对世俗的超脱,表达了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与哲学思考。
诗人通过什么方式感悟内心的声音?
诗中“平荷随波泛”的意象主要表现了什么?
“何彼尘昏人”中的“尘昏人”指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