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登那罗延窟》

时间: 2025-05-02 03:02:52

诗句

菩萨僧常住,归依上翠微。

山高疑日近,海阔觉天低。

岛屿屏中国,波涛限外夷。

重来防失路,拂石一留题。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3:02:52

原文展示

菩萨僧常住,归依上翠微。
山高疑日近,海阔觉天低。
岛屿屏中国,波涛限外夷。
重来防失路,拂石一留题。

白话文翻译

菩萨和僧人常常在此栖息,游人归依于这青翠的山巅。
高山似乎把太阳拉得很近,宽广的海面让人觉得天空变得低矮。
岛屿将中国屏蔽在外,波涛将外夷限制在远方。
再次来到这里,我担心会迷失方向,轻轻拂过石头留下题词。

注释

  • 菩萨:佛教中的圣者,多指慈悲为怀的觉者。
  • :指和尚或出家修行的人。
  • 翠微:形容青翠的山色。
  • :这里作“似乎”的意思。
  • :限制、阻隔。

典故解析

“菩萨”与“僧”在中国文化中常常象征着信仰与慈悲,代表着求道者的归依之所。诗中提到的“岛屿”和“波涛”也可以看作海上文化交流中的障碍,暗示着地理与文化的隔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真可,明代诗人,生活在明中期,以山水诗著称,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带有哲理性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登上那罗延窟时,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和对庙宇文化的敬仰。那罗延窟作为一个佛教圣地,承载着丰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内涵。

诗歌鉴赏

这首《登那罗延窟》通过描写自然景观与宗教氛围,展现了诗人真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就通过“菩萨僧常住”的句子,引入了佛教的宗教氛围,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的信仰之地。接着,诗中通过“山高疑日近,海阔觉天低”的比喻,表现了自然景观的宏伟与人类渺小的感受,山的高耸让人感觉太阳仿佛近在咫尺,海的辽阔又让天空显得低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与哲理思考。

“岛屿屏中国,波涛限外夷”的句子,展示了地理上的隔绝,也暗示了文化与思想的交流与限制。在这辽阔的自然背景下,诗人感受到的却是人世间的孤独与迷茫,最后以“重来防失路,拂石一留题”作为结尾,流露出对未来的迷茫与对过去的留念,深刻而感人。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菩萨僧常住,归依上翠微:描述了寺庙中菩萨与僧人的常驻,暗示人们对宗教的依赖。
    2. 山高疑日近,海阔觉天低: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反映了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渺小感。
    3. 岛屿屏中国,波涛限外夷:表达了地理与文化的隔阂,暗示着人们在大海面前的孤独与无力。
    4. 重来防失路,拂石一留题:抒发了诗人对来路的回忆与对未来的担忧,留下题词以作纪念。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山高疑日近”,形象地表现了高山的震撼。
    • 对仗:整首诗在意象、节奏上都有对称的美感。
  • 主题思想 这首诗围绕着自然的壮丽与宗教的宁静,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感悟以及对人生道路的思考,展现了对信仰的归依和对孤独的感慨。

意象分析

  • 菩萨:象征慈悲与信仰。
  • 高山:象征着伟大与不可逾越的障碍。
  • 大海:象征着广阔与未知。
  • 岛屿:象征着隔绝与独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菩萨僧常住”中的“菩萨”指的是: A. 武士
    B. 圣者
    C. 旅行者

  2. “重来防失路”中的“失路”指的是什么? A. 迷失方向
    B. 迷失朋友
    C. 迷失信仰

  3.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自然的美
    B. 对人生的思考
    C.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别》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送别》:同样以自然为背景,表达对人生的感悟,但更注重人际关系的抒发。
  • 李白的《庐山谣》:描绘了山水的壮丽,传达出诗人对自由的向往。

参考资料

  • 《明代诗歌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经典诗词解读与赏析》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再和求首座 与叶晦叔同考校诸生涣宿贡院作 与陈彦时会华严道人偶书 於潜道中 有怀舍弟逢年时归婺源以诗督之 有怀大兄正字 游郑圃 游山光寺 用前韵答翁子静 用绰中韵送正臣正臣欲归隐而无资故广其意以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三户亡秦 巾字旁的字 包含士的词语有哪些 遗哂大方 飞盐 車字旁的字 搬唇递舌 熟人熟事 攴字旁的字 肆头 丿字旁的字 不直一钱 玄字旁的字 包含抑的词语有哪些 抚髀 沂水春风 言谑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