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见闻觉知偈》

时间: 2025-05-02 04:51:46

诗句

见闻觉知无障碍,声香味触常三昧。

如鸟空中只么飞,无取无舍无憎爱。

若会应处本无心,方得名为观自在。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51:46

原文展示

见闻觉知无障碍,声香味触常三昧。
如鸟空中只么飞,无取无舍无憎爱。
若会应处本无心,方得名为观自在。

白话文翻译

感知和觉知没有障碍,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常常保持一种专注的状态。
就像鸟儿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毫不执着于得失,没有仇恨与爱恋。
若能在应对事物时保持本无的心态,才能真正达到自在的境界。

注释

  • 见闻觉知:指感官的感知能力。
  • 三昧:指一种专注、宁静的状态,常用于佛教中,表示一种心灵的安宁。
  • 无取无舍:不执着于得与失。
  • 观自在:源于佛教,指一种心境的自由与解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本净,唐代高僧,信奉佛教,以禅宗为主,致力于传播佛理。他的诗作多反映出对佛教教义的深入理解,以及对生命和自然的感悟。

创作背景

《见闻觉知偈》创作于唐代佛教盛行时期,诗人以禅宗思想为基础,表达了对觉悟与自在的追求。此诗旨在引导信众放下执念,通过感知事物的本质来达到心灵的解脱。

诗歌鉴赏

《见闻觉知偈》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邃的佛教哲学。诗中提到的“见闻觉知无障碍”,强调了人类感知世界的能力是无碍的,真正的障碍在于内心的执念和情感。诗人以“鸟空中只么飞”作为比喻,描绘了心灵自由的状态,象征着无所执着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运用了对比和隐喻,将感官体验与内心的觉悟相结合,展现出一种超脱的境界。最后一句“方得名为观自在”则是对理想境界的总结,提醒人们,唯有在无所执著的状态下,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自在与快乐。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见闻觉知无障碍:强调感官体验的流畅,心灵的觉知不应受到外界的干扰。
  • 声香味触常三昧:指在日常生活中,感官的体验应保持一种专注与平和的状态。
  • 如鸟空中只么飞:比喻心灵的自由,表达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
  • 无取无舍无憎爱:强调放下执念,不要对事物产生过多的情感依附。
  • 若会应处本无心:指出应对外界时,要保持一种无所执着的心态。
  • 方得名为观自在:最终达成的境界是心灵的自由与解脱。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鸟空中飞”形象化地表达心灵的自由。
  • 对仗:在句式结构上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的主题是关于如何通过放下执念,达到一种心灵的自由与觉悟。它借助自然的意象,传达了禅宗的教义,让人们在繁琐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宁静。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自由与无拘无束的心灵状态。
  • 三昧:代表内心的专注与宁静,佛教中的一种境界。
  • 无取无舍:传达一种超脱的生活哲学,强调放下对物质和情感的执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见闻觉知偈》的主要主题是什么?

    • A. 爱情
    • B. 自由与觉悟
    • C. 战争与和平
  2. “如鸟空中只么飞”这一句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 A. 忧伤
    • B. 自由
    • C. 追求
  3. “无取无舍”表达了什么样的生活哲学?

    • A. 追求名利
    • B. 放下执念
    • C. 享受生活

答案: 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心经》:同样表达了佛教的深刻哲理。
  • 《大乘起信论》:探讨心与物的关系,强调内心的觉悟。

诗词对比

  • 王维《鸟鸣涧》:同样以鸟为意象,但侧重于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 李白《将进酒》:虽然主题不同,但都强调了对人生的态度与感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包含大量唐代诗人的作品,供参考。
  • 《佛教诗词研究》:关于佛教诗词的分析与解读。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远游丞樵隐王德甫寄诗辄和二章以谢 愚石歌 有客曰孤梅访予於易庵孤山之下与之坐夜未半 有感寄唐月心 用侄炜之山行韵 邑痒杏坛初成诸老倡和见寄因次韵 邑水南夜归即景 雪楼程御史次方山房韵见寄用韵答赋三首 雪楼程御史次方山房韵见寄用韵答赋三首 雪楼程御史次方山房韵见寄用韵答赋三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软亸 寸字旁的字 毛字旁的字 像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歹字旁的字 谷字旁的字 祥结尾的成语 帝狩 安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桑榆之景 茶叙 无字旁的字 东方千骑 表彰 资浅望轻 侮薄 五尺之童 寿享期颐 语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