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古塞下曲四首 其四》

时间: 2025-05-02 14:21:59

诗句

狼烟在阵云,匈奴爱轻敌。

领兵不知数,牛羊复吞碛。

严冬大河枯,嫖姚去深击。

战血染黄沙,风吹映天赤。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4:21:59

原文展示:

狼烟在阵云,匈奴爱轻敌。
领兵不知数,牛羊复吞碛。
严冬大河枯,嫖姚去深击。
战血染黄沙,风吹映天赤。

白话文翻译:

烽火在浓密的云层中升起,匈奴人喜欢轻视敌人。
指挥军队的人不知道有多少敌人,牛羊又在沙漠里啃食。
严冬时节,大河干枯,嫖姚(指的是一种深远的攻击)去进行深入的打击。
战场上的鲜血染红了黄沙,风吹过时映得天空一片血色。

注释:

字词注释:

  • 狼烟:烽火,古代用于传递军事信息的烟火。
  • 匈奴:指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常与中原王朝发生冲突。
  • 领兵:指指挥军队的将领。
  • :数量,此处指敌人的人数。
  • 牛羊复吞碛:牛羊在沙漠中再度啃食,形容战乱带来的荒凉。
  • 嫖姚:古代指一种军事策略或战术,常用于突袭。
  • 染黄沙:血液浸染了沙土,形象地描绘了战斗的惨烈。

典故解析:

本诗描绘的是唐代与匈奴的战争背景,其中“狼烟”与“匈奴”直接指向当时社会的军事冲突。古代云层中的烽火象征着战争的紧迫感,也暗示了敌人的轻敌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贯休,字惟韬,号无隐,唐代诗人,以其豪放的风格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而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战争、边塞及生活的艰辛,尤其善于运用生动的意象和丰富的情感。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唐代边疆动荡时期,反映了当时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骚扰与侵略,以及中原王朝的困境。诗中表现了对战乱的厌倦与对士兵生死的关注,传达了强烈的民族情感。

诗歌鉴赏:

贯休的《古塞下曲四首》系列诗作,通过生动的意象和鲜明的情感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苦难。本诗的开头“狼烟在阵云”,通过狼烟这一紧迫的画面,迅速建立起一种战斗的氛围,读者仿佛置身于战场之中。接着提到“匈奴爱轻敌”,表达了对敌人轻视的警觉与不屑。此后,诗人又描绘了士兵的困境,提及“牛羊复吞碛”,这句生动地刻画了战争带来的荒凉与绝望,令人感受到战乱对自然与人生活的破坏。

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更是通过“严冬大河枯”的描写,突显了寒冬中战争的残酷,甚至连大河都因严冬而枯竭。在“战血染黄沙,风吹映天赤”的结尾,战争的惨烈与悲壮得到了升华,鲜血染红了大地,风中带着悲鸣,这些意象相互交织,使得整首诗既有视觉震撼,又有情感冲击,展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士兵命运的关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狼烟在阵云:烽火在云层中升起,战争即将来临,暗示紧迫的战斗环境。
  2. 匈奴爱轻敌:指出敌人对我方的轻视,透露出战争中的敌我关系及心理状态。
  3. 领兵不知数:指挥官对敌人数量的无知,表现出战争的不确定性与危险。
  4. 牛羊复吞碛:战争的荒凉,草原上的牛羊在无边的沙漠中挣扎,暗示民众的苦难。
  5. 严冬大河枯:描述严冬的极端环境,象征着战斗的残酷和人们的绝望。
  6. 嫖姚去深击:形象地描绘了深度攻击的策略,表现出战争的激烈与复杂。
  7. 战血染黄沙:战场上的鲜血染红了沙土,直接展现了战争的惨烈和对生命的摧残。
  8. 风吹映天赤:最后的意象,将天空映衬得如血般红,象征着战斗的悲惨与绝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狼烟”比喻烽火,象征战争的来临。
  • 对仗:整首诗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夸张:如“战血染黄沙”夸张地表现战争的惨烈。
  • 意象:运用自然现象(如“风”、“云”)与战争结合,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本诗集中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揭示了战争的无情和对生命的摧残。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描绘,贯休表达了对战乱的深刻反思,表现了对士兵和无辜百姓的同情,展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狼烟:象征战争的来临与紧迫感。
  2. 匈奴:代表游牧民族,象征外敌的侵扰。
  3. 牛羊:体现战争对民生的影响,象征无辜与苦难。
  4. 大河:象征生命与希望的枯竭。
  5. 黄沙:代表战场的残酷与荒凉,鲜血染色的沙土象征战争的惨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狼烟在阵云”中“狼烟”指的是什么? A. 战斗的号角
    B. 烽火
    C. 烟雾

  2. “匈奴爱轻敌”中“匈奴”指的是哪一民族?
    A. 汉族
    B. 游牧民族
    C. 南方民族

  3. 诗中提到的“牛羊复吞碛”表达了什么意象?
    A. 战争的胜利
    B. 生命的顽强
    C. 战乱带来的荒凉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的《出塞》系列,描绘边塞的战争与思乡情。
  • 高适的《燕歌行》,表现战争中的士兵情感与对家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对比贯休的《古塞下曲》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主题:两首诗均涉及边塞战争,但贯休更侧重于战争的残酷与士兵的苦难,而王之涣则表现了壮美的自然景观及人们的壮志豪情。
  • 风格:贯休的诗歌直白而激烈,情感深沉;王之涣则以优美的意象和抒情的语调展现了壮丽的壮志。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选读》
  • 《唐代诗人研究》

以上内容为对贯休《古塞下曲四首 其四》的全面解析与赏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的深刻内涵与艺术魅力。

相关查询

寄蕲州簟与元九,因题六韵(时元九鳏居) 病眼花 东都冬日会诸同年宴郑家林亭(得先字) 杨柳枝二首 茅城驿 东楼竹 晚起 除忠州,寄谢崔相公 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和晨兴因报问龟儿 青龙寺早夏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循环无端 励节 金龊箭 采字旁的字 遗训可秉 人不知鬼不觉 旡字旁的字 连日继夜 见风使船 包含辈的词语有哪些 瑞昌 匕字旁的字 鼻字旁的字 剑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正谏不讳 抬升 非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